国内成品油价调整或将延期 需看CPI脸色

   2011-05-10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151

核心提示:继4月7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进行年内第二次调整之后,5月9日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22个工作日”时间条件满
  继4月7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进行年内第二次调整之后,5月9日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22个工作日”时间条件满足,而当日国际油价三地变化率仍高达6.77%,在4%红线之上,理论上油价上调依然成立。

  不过,即将于11日公布的4月份CPI却成为调油价面临的巨大不确定因素。业内普遍认为,4月份CPI仍会维持5%以上的高位,高物价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油价上调无疑会对物价构成较大的上行压力。此外,国际油价上周骤然变脸持续下行,也减轻了国内油价调整的迫切程度。

  油价调整需看CPI脸色

  “在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打开后,决策层一般不会马上调整,而会延后一段时间,以上一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为例,3月底其实就已经开启了价格调整窗口,但是发改委直到4月7日才采取调整措施。”中国加油站网分析师黄顺敬指出。

  那么发改委采取调价措施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表示,一方面是国际油价的变化走势,一方面是国内宏观调控的考虑,尤其是对物价的影响。

  事实上,黄顺敬表示,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的话,对我国CPI确实会产生不小的压力。油价上调会增加运输成本,从而影响到民众生活成本。“要减轻对CPI的压力,一方面可以适当延期,一方面可以降低调整幅度。”黄顺敬指出。

  发改委能源所内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石油企业炼油板块的亏损,一方面是物价调控的压力,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面临两难,很可能要再次延期。

  而延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CPI高企的压力。“4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可能会较3月份有所下降,但是仍会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整个上半年通胀压力都不会小,物价高企无疑是上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难题。”民生证券分析师郝大明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也认为,4月份CPI同比涨幅还将维持在5.2%的较高水平。其中,预计4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相比上月将进一步扩大至2.5%。

  此外,针对高物价问题,发改委近日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予以应对,包括多次约谈相关企业等。

  国际油价下行 调价压力暂缓

  事实上,在持续数日迅猛上涨之后,国际油价上周突然“变脸”开始下行,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油价调整的压力。

  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分析人士指出,上周WTI原油大幅下跌,截至5月6日(周五)为97.18美元/桶。新加坡航油价格也下跌至120.1美元/桶,布伦特/迪拜/辛塔加权均价连续22个工作日变化率也出现下跌,到5月5日(周四)为6.97%,低于5月3日(周二)的7.01%,但还是高出油价调整点2.97个百分点,从早前调价规律看,距离调价还有较大“容忍”空间。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正在申请减免成品油消费税,后期国家或从下游分担炼厂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因而此次调价显得变数颇多。”该分析人士指出。

  黄顺敬也表示,目前国际油价变数颇多,趋势难以预测,预计近一两天很可能还会维持较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持续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政策很可能会观察一段时间,但是油价调整基本上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xg{ margin-top:10px;font-size:14px!important;}.xg strong,.xg dt strong{font-size:14px} .xg_a{ height:30px;line-height:30px;} .xg_a a{color:#3568B9} .xg dl{border-top:1px dashed #EDEDED;zoom:1;} .xg dt{ height:30px;line-height:30px;padding-top:3px;} .xg dd{background:url(http://d3.sina.com.cn/shh/demo/110104/dot.gif) no-repeat 0 10px;height:25px;line-height:25px;padding-left:12px;} .xg dd span{ font-size:12px!important;color:#999;margin-left:10px} .tag{ 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tag a{font-size:12px!important;} .tag span{color:#999;font-size:12px!important;}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