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玩转原油再度空翻多 1%定价权之痛

   2011-05-10 南方都市报(深圳)刘杨

26

核心提示:正当市场情绪依然处于五一后暴跌行情的阴影笼罩中,同时困惑于高盛再度精准判断原油走势背后究竟有无故事的
  正当市场情绪依然处于五一后暴跌行情的阴影笼罩中,同时困惑于高盛再度精准判断原油走势背后究竟有无故事的时候,这家在中国市场一直饱受诟病和争议的公司,再度在最新报告中称,油价可能在2012年前升穿近期高位,因供应持续收紧。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盛在原油价格的判断上,在数次关键节点上,总是有相对的准确预测。而多数时候,高盛总是能够在这个时候有一些动作从市场上获利,成为最后的赢家。

    相比高盛在原油市场的游刃有余。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在原油上的缺失话语权。只能听任国际市场原油波动,而被迫承受暴涨暴跌的颠簸,面对国际资金炒作时更是只能望洋兴叹。有专家更声称,中国在原油市场定价权可能不到1%。

    定价权的缺失导致的种种不利局面的确让人神伤。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寄望于打破国内原油垄断局面,迅速推出原油期货,通过期货传导中国实际需求信息,避免更剧烈损失。在上期所的橡胶和铜上,都已经能看到,中国初具话语能力。

    鬼魅高盛再度空转多

    五一节后,白银如同一根纤细的绣花针,将通胀环境的一些大的预想架构刺破。

    由此而起,大宗商品市场遭遇重挫,黄金白银高台跳水,原油亦掉头回到100美元之内。一系列的暴跌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年中国庆后的那一波行情。

    当一系列的市场共振让投资者有些发懵时,有投资者发现,高盛在4月11日给客户的报告中,就提示了原油风险,并建议尽早对CCCP商品投资组合获利了结。而4月12日的报告再度警告油价将大幅回调。此外,4月15日,高盛再度重申减持大宗商品的观点。

    事实上,就在4月11日和4月12日,原油单日均有近3%的大跌,而在五一后原油和大宗商品则遭遇崩跌,高盛密集风险提示报告得以应验。

    深圳一家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在谈及高盛时,连声说:“高盛很厉害,非常厉害。”不过其并不认为高盛在4月的报告预测有多么神奇,因为原油在从80美元上冲时,基本没有回调,市场本身已经有回调需求,加上拉丹事件成为导火索,何况高盛本身有大量资金在原油现货库存和市场上。

    不过在采访中,一位投资公司总经理和一位研究所负责人均向南都记者强调,不用过分神话高盛。“高盛出了非常多报告,并非都那么准的,只是刚好有些报告被拿出来撞上市场了。”上述研究所负责人笑言。

    高盛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2008年,其一路唱多油价,而油价亦果真一路飙升至147美元。而就在那段时间,集中爆出了高盛在原油上阻击中国企业。唱多同时反手做空让高盛大赚。

    再向前追溯,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时,高盛报告一直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而高盛以极低价收购了部分股权,仅在工商银行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

高盛报告推出多数时候都会伴随着高盛一些组合动作,而这些动作多数时候都是以高盛作为赢家告终。

    就在市场依然沉浸在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场崩跌情绪的时候,成功预测上周油价大跌的高盛称,油价可能在2012年前升穿近期高位,因供应持续收紧。对于上周油价下跌的原因,其认为是美国经济指标利空,但抛售潮很可能已将风险溢价移去,故未来下行空间有限。

    多次准确判断究竟是基于实力的精准判断,抑或背后有着严密逻辑的故事,这个谜团在中国市场一直未曾消退,反而不断地增添了更多神秘和悬疑。

    基于高盛此前的中国市场曾经的多个案例共同特征:报告唱多同时做空或者报告唱空反手抄底。因此,市场上对于高盛的种种动作,总是难以避免用“阴谋论”的观点看待。

    不到一个月内,一贯对市场有着“先知先觉”的高盛,对原油看法“空转多”,再度让人疑惑。市场将会再度迎来什么?对市场资金有着较强召唤能力的高盛将会如何把握盈利空间?而市场又会因此而再度掀起何种波澜?

    定价权缺失的哀伤

    面对原油剧烈波动的时候,尽管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3.7%。然而中国石油价格方面话语权的缺失,只能被迫承受暴涨暴跌带来的辛苦颠簸和损失。

    而一直以来,原油都是大宗商品的风向标。中国已经有了20多个商品期货品种,涉及到20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涉及的企业更是数以万计。因此,原油定价权就显得愈发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称,中国在原油市场定价权可能不到1%,石油定价简单说就是期货市场决定现货,这样一个机制凸显出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而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专家建议,建立一个本地原油期货市场以影响国际油价。

    光大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叶燕武曾经对定价权对国家经济关系做过专门研究。“这个重要性不是说说而已,是确实存在。没有定价权就意味着相关品种或者产业的福利效应被别人拿走。”叶燕武分析称,信息如果能通过期货市场表达,信息不对称减少,定价就会越接近中国实际需求。

    从数位期货业人士处得到印证的一个可喜事实是,橡胶定价权基本已经在中国,而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的铜期货对伦铜的影响力亦逐渐增强。

    在逐渐争夺话语权上,叶燕武建议完善大宗商品体系,在广度上多开发和石油行业密切挂钩的品种期货,在深度上开发期权等产品,将需求方的声音传导出去。

    而上述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则认为,目前中国所经历的是必经之路,中国市场需求的头寸、成本、进口国际投行都非常清楚。目前市场上必须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出石油期货。不过,真正要逐渐形成话语权,还需要时间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则认为,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很难在原油上有话语权,因为对其依赖性的需求还在增长,在没有替代产品时谈判自然处于不利地位。

 而期货私募方志亦强调称,原油期货的推出一直在说,但是毕竟国内市场一直处于垄断之中。

    早在2009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就曾经表示,上期所将在促进现有品种做深做精和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的同时,继续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原油、汽柴油、沥青等石油期货品种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

    而后亦有上期所人士透露,原油期货推出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而最大的障碍在于我国原油市场化程度不够,参与主体的竞争不够充分,这些问题不是凭上交所单方面就能够解决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