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特低渗油田原油采炼千万吨

   2011-05-30 科学时报本站整理

38

核心提示: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悉,2010年,陕西延长石油原油采、炼、销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千万吨以上

  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悉,2010年,陕西延长石油原油采、炼、销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千万吨以上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该集团计划在今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十二五”将朝着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迈进。

  特低渗油田实现原油采炼千万吨

  陕西延长油田是一座有着100多年发展历史的特低渗油田,过去这里提高第二年石油产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年底开钻新井,而这样做不仅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采油效率也不高。

  陕西延长石油是国内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4家企业之一。近年来,面对“特低渗”、“低品位”油藏,陕西延长石油通过科技支撑和引领,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全面推广先进的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推动油田发展方式由依靠新井求产的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000多万吨,实现了连续3年原油采炼1000万吨以上稳中有增,为企业销售收入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使企业投资成本降低,原油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集团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三个依靠、五个亮点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十一五”开局之时就确定了企业快速发展的三个依靠:依靠体制创新和大项目带动,加快发展速度;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精细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赢利能力。

  为了使“三个依靠”落到实处,该集团主要采取的五个做法,已成为陕西省和全国石化行业的先进典型案例。

  第一,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集团公司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鉴定委员会和科技部,为各板块和直属单位均配备了总工程师,部分单位设立了副总工程师。基层单位均成立了科技管理部门,强化了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科技项目分为集团公司级、公司级和厂级三级管理,建立了科研研发项目计划体系。集团科技项目由2007年的78项增加到2010年的468项。与此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成为重点和关键。集团公司科技经费由2007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2011年,科技经费提取和使用将占集团公司销售收入3%以上,科技投入将达到30多个亿。

  第二,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科技项目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近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先后有98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和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特别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低(超低)渗透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是陕西省第一个由省属企业为主体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研究成果进入产业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三,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延长石油集团把各类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推进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在油气探采方面,采用了二维、三维地震和非物化探等技术,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引进推广了64项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提高了单井产量。二是在炼化生产方面,1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使装置的操作稳定性及产品经济技术指标有了大幅提升。三是在项目建设方面,杨庄河炼化一期项目引进了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技术等专利工艺;靖边化工园区项目引进了美国DMTO、DCC分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等14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四是在节能环保方面,采用变频控制、节能抽油机与节能电机、自动控制间歇抽油等新工艺、新设备,每年节电约2亿度;利用油田伴生气加热,每年节煤约7000吨;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干气技术,每年节煤4万吨以上;利用硫磺回收装置每天减少SO2排放10~16吨,气提净化水技术每年节水50万吨等。

  第四,加快科研平台建设。2008年3月成立集团公司研究院,作为集团油气主业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已形成了科研工作的基础框架,并初步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各级科研院所、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延长石油集团科技人才比例由重组时的10.1%提高到13.8%,全集团高级工程师由2006年的不足100名增加到2010年的1007名,增长了9倍多。此外,集团公司与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安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大连化物所为延长石油定向培养能源和化工领域的硕、博士研究生,积极支持延长石油在西安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双方互派人员进行交流。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