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一名初中毕业的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得者?
“是班组先进的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和师徒文化成就了我。”抚顺石化公司工建三公司密封班班长赵林源如是说。
学习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972年,赵林源初中毕业来到抚顺石油三厂,成为一名钳工。那时班里的学习氛围很浓,有个老师傅每天都要读书。他们的学习劲头感染了赵林源,于是他工作中总爱问个为什么,有时问得连师傅也答不上来了,就在《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两本书上找答案。看完了这两本书仍不解渴,赵林源就向别人借着看。
干钳工不光要学,更要练。赵林源苦练基本功,铲、锉、刮、研,一丝不苟。铁锤砸肿了手,一声不吭;双手磨出了血泡,咬牙坚持,很快掌握了钳工的基本要领。1983年,他被抽调到密封班,成为机械密封钳工。一次,两台进口热油泵机械密封发生了故障,单位请外国厂家驻北京的工程师干了3天,一下子挣走了3万美元。当时他就想,要是自己会修,企业能省多少钱啊!从此他便与进口设备较上了劲,并找来进口设备的资料图纸仔细研究,遇到难题就向老师傅和技术人员求教。为了看懂资料图纸,赵林源开始自学《金属材料》、《工程力学》、《流体动力密封》等大中专课程,甚至连《国内石油化工密封技术论文集》和《国际流体密封会议文集(译文)》也成了他的研读之物,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赵林源获得了抚顺市技术比武第一名。
创新文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996年,抚顺石油三厂从美国引进的分子筛装置建成投产不久,3台P501进料泵相继泄漏,十几天换了4套密封,一下子消耗十多万元。赵林源决心运用所学的知识为P501泵冷却系统“动手术”,并更换密封件材质。然而,这套装置只有零件图和安装图,改造难度很大,涉及金属材料学、理论力学等8个学科,就是学机械密封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感到头疼。他每天拿着图纸,找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一点点仔细研究进口密封的工作原理和工艺参数,终于发现造成密封磨损的原因是机泵过热,原装的冷却系统满足不了降温指数,他决定改造进口机泵冷却系统。
赵林源和班组成员一道,进行了多次改造。以前7天就要更换一套的密封件,如今可以使用6年以上,国外最高纪录是3年更换一次,设备运转周期因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林源说:“是班组这种创新文化的土壤培养了我,正是在这片沃土中我才得以不断成长。”十几年来,赵林源和工友们先后对抚顺石油三厂进口和国产设备的机械密封进行技术改造83项,有些进口设备的运转周期达到国际水平,为企业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
师徒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企业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的。多年的工作使赵林源领悟到,干工作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不光自己做行家里手,还要带出一批能工巧匠。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赵林源却不这样认为:“刚上班时,师傅们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使我飞速成长。我也要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他人。只有大家都学会了操作方法,企业才能水涨船高,不断壮大。”
班组里部分青工不愿学技术,赵林源就举办机械密封技术学习班,传授自己的绝技。他将单独施教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利用电脑幻灯片制作讲义,图文并茂地讲解密封技术。2008年6月,抚顺石化公司成立了“赵林源(钳工)密封工作室”,技术创新从一个人的钻研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 如今,这个工作室已经成为一支既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全班员工在赵林源的带动下全部学会了计算机绘图。这个班走遍全厂15个生产装置的每个泵房,对每台机泵的密封定位尺寸现场实际测绘,整理大量技术资料,用计算机绘制密封配件二维图纸近1000张,绘制密封三维实体图200多个,并将重点设备的故障记录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