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水污染 20万罚款被指过低

   2011-07-06 证券日报李春莲

46

核心提示: 7月5日下午,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海油漏油事故调查情况。  国家海洋局表示,此次漏油事故导
  7月5日下午,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海油漏油事故调查情况。

  国家海洋局表示,此次漏油事故导致84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污染,并认定由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公司)承担责任。截至目前,溢油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取证。

  840平方公里海水被污染

  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公司的报告,蓬莱19-3油田B平台海面发现不明来源少量油膜。6月17日,漏油事故开始扩大至C平台。

  事故发生以后的监测结果显示,溢油主要覆盖在附近海域,最远影响范围在蓬莱19-3油田西北约60公里;其中B平台溢油范围覆盖158平方公里;C平台形成了长13公里,宽约100-150米的油带,溢油覆盖范围138平方公里。目前B平台经过减压措施,C平台经过水泥封堵措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国家海洋局还表示,截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已基本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影响评价工作。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有天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面积为840平方公里,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本次溢油在该油田及其周边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

  “840平方公里的一类水质一夜之间变为四类水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在会上说,海上溢油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准确结论,目前阶段内调查结果为初步结论,不排除有第二、第三阶段。

  值得注意的事,国家海洋局公布的840平方公里海水被污染的数据,与之前中海油内部人士对外透露的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的数据相距甚远。

  此外,国家海洋局组织专家分析此次溢油事件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尚属第一次发现,其原因仍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蓬莱19-3C平台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侧漏,从而导致了溢油发生。

  康菲公司应承担事故责任 已被立案调查

  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此次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检测评价工作。中国海监执法部门已对康菲公司此次溢油事件予以立案调查,正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程序进行调查取证。

  公开资料显示,蓬莱19-3油田是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合作开发的。中海油拥有油田51%的权益,康菲公司拥有49%权益,并担任作业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作业管理。

  对于此次漏油污染事故的责任认定和相关的惩罚,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称,根据我国法律,一般由具体的作业者来承担相关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康菲公司有独立生产运营的责任,应由作业者康菲公司承担事故责任。而中海油在此次事故中的责任,需要根据其与康菲公司签订的具体石油合同来认定。

  但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从逻辑上来讲,中海油作为蓬莱19-3油田的控股公司肯定脱不了干系,最后应该给公众一个交代。

  最高处罚20万元被指过低

  郭明克还表示,根据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最严重的最高级别的污染事故是给予20万人民币的罚款。此外,会对污染主要责任方提出生态索赔的要求,最后一般会多于20万。

  林伯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万的罚款应该是很早以前的规定,很明显落后了,国家应该重新界定。此次事件可以说给政府敲了一个警钟,应该尽快出台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罚款很重要,只有很重的罚款才能让企业重视环境保护。

  而事实上,对于企业重大污染事故的罚款过低的问题早就被公众所诟病。

  2004年,四川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直接损失3亿元,肇事单位仅被罚100万元;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造成第二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5年来,国家为治理此污染投入了78.4亿元,但吉林石化公司仅被环保部门罚款100万元;两年前,五矿“非法排尾”后未受严惩;2010年,紫金矿业污水渗漏虽被处罚金3000万元,但相比其造成的生态灾难仍可谓九牛一毛;此外,2010年中石油大连保税油库发生爆炸,1500吨原油流入海洋,断了当地渔民养殖和捕捞生计,至今中石油亦无任何赔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由于其相关制度的健全,责任的认定也就明确。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肇事的英国石油公司除被处以数十亿美元的罚款外,还被要求出资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

  “如此低的环境罚单,还没有大规模的民事诉讼,如何警示肇事者?”林伯强说,企业违法成本过低以及相关责任认定不确定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