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为何遭遇挣钱越多越挨骂

   2011-07-19 舜网-济南日报舜网-济南日报

26

核心提示:美国《财富》杂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石化以27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五,创下中国企业
   美国《财富》杂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石化以27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五,创下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最高座次。但在该条新闻的留言板上,它却没有获得多少掌声。有网友留言:“这与老百姓有何干?”、“依靠垄断才获取那么高的利润,不值得骄傲。”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企,成立28年以来,中石化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节节攀升,近年接连爆发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乱发奖金”事件,让中石化饱受非议。

  高速发展问题浮现

  10多年前,中石化并不像今天这样吸引公众眼球,公司的规模也没有今天这么庞大。那时候国际油价低迷,长期在每桶十几美元徘徊,石油公司时常面临亏损。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重组三大石油公司,分别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中石化把长城以北的炼厂划给了中石油,中石油把黄河以南的油田划入中石化,这样双方都有了油田和炼厂。各地方的省销售公司按照区域划分给两大集团,自此中石化集团成为一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

  2000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海外上市(次年在国内上交所上市)。上市之后,中石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规模迅速扩大。也正是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时期,中石化开始遭遇此前从未有的非议和批评。矛盾最集中体现在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了历史高点,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不断创出新高,突破了6元每升,与此同时中石化炼油出现超过千亿元的亏损。国内出现“油荒”,加油站排起了长龙。一时间,垄断导致油荒的说法甚嚣尘上,民营油商抱怨自己没有油炼,指责国有石油公司“船大难掉头”,仅是按计划生产,并不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而民营企业却苦于没有油源,无米下锅。

  此后因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其出口价格,“贱卖成品油”之说又再度袭来,紧接着又是“裸油价”说,“天价吊灯”直至今年的“天价酒”以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乱发奖金”事件,中石化一次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今年4月份“天价酒”事件时,美国的一家媒体报道称,当国际石油公司都在关注国际油价时,他们的中国伙伴中石化却在“研究茅台酒问题”。

  炼油亏损悖论

  是什么原因让中石化遭遇如今的尴尬和不堪?1998年,国际油价每桶15美元左右,当时国内汽油价格不到3元每升,汽车对于不少人而言还是奢侈品。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数据,1998年全国汽车销量160万辆。十多年过去,93#汽油价格接近8元每升,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如坐过山车,2008年曾达到历史高点每桶147美元。与此同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此外,国内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也经历了数次更替。从最早由政府调控到与国际成品油市场联动,直至2009年开始实施的“22天+4%”的定价机制。但因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定价机制显得十分“不调和”,呈现出只涨不跌的态势,涨百姓叹,不涨炼油企业又喊亏。

  中石化有7成以上的原油依赖外部供应。只要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涨,其炼油企业利润就要减少甚至亏损,需要靠其他业务弥补部分亏损。2008年国际油价冲上巅峰,中石化的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净利润296.89亿元,同比下滑47.5%,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利倒退。其中炼油亏损达到1020亿元,是2007年炼油亏损额的7.5倍。为此,2008年政府补贴中石化350亿元。公众的逻辑是,它哪有亏啊,炼油亏损了之后,政府不是补贴了吗?外加中石化时不时再出点“问题”,公众情绪上对于中石化的不满与日俱增。

  盈利能力遭质疑

  北京一位车主的抱怨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国内油价天天往上涨,天天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这是一个国有石油公司的作为吗?他们的人怎么天天就能喝茅台,钱不都是咱老百姓的吗?”“这里面恐怕是成本问题在作怪,此外还有定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如果说国际油价很高,需要从国外购买,那么中石化自己仍有三成的自产原油,是不是可以弥补海外进口的高油价,公司的炼油成本是否有政府的监控,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下,如果缺乏监管,公众确实可以质疑企业有故意做大成本的嫌疑。”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关于成本问题,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对记者表示,目前中石化的炼油技术和管理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中石化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的2.1%,仅为BP的一半,而国际石油公司大约在4%左右。

  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油品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尽管中石化上百亿的利润与在国内任何一个普通企业相比都算是巨无霸,但与其自身上万亿营业收入相比,它的赚钱能力还相差很多,与一些国际石油巨头具体相比,更加逊色。这是这么多年来中石化的股价一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除了成本,每次国内成品油涨价究竟该涨多少钱,石油公司的利润该是多少也是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国内大宗商品咨询机构易贸资讯分析师廖凯舜表示,定价机制的透明,关键就是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究竟是多少。如果不说清楚老百姓是否应该要支付这样的成本,就很难解决争议。

  “亦官亦商”的角色冲突

  对于外界一直不解的炼油补贴问题,今年4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天价酒”事件说明会上主动谈起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现在大家所提的补贴,其实并不是补贴,而是因为油价不到位,政府给予中石化的一种退税返还政策。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政策,国家并不给中石化投入一分钱,公司的后续发展必须要完全靠自己从市场上挣出来。中石化的一位管理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这些钱并不是补贴中石化了,而是通过中石化补贴给了开车族和用油的人,“政府不可能给每个来加油的人发点钱,那样的话,农民还不干了呢?”对于这样的解释,公众仍有很多不解,作为国有企业,掌控着大多数的石油以及市场资源,为什么就不能为全民股东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有学者认为,中石化的“纠结”体现出的矛盾恰恰是同样是国有企业同时又是上市公司,这二者角色和定位的冲突。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中石化希望利润最大化,国内油价要上调,但作为国有企业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内油价又不能随意上调。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决定了这些垄断企业既有政府的角色,也有企业的角色。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这两种角色很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错位。例如,一方面因为要体现社会责任,可能会在炼油亏损的情况下,保证油品的供应。但另一方面可能为了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维持股价,往往迫使政府保持甚至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以获取垄断利润,消除竞争,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又是不利的。

  “成本核算监督只是一纸空文”

  对于目前中石化面临的“纠结”及公众的抨击,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表示,“其实现在公众对于中石化及其他国企的不满,很多时候夹杂的是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的不满,国企只是这些不满情绪集中爆发的窗口。”

  对于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酒”事件,知名网友、广州媒体人周筱赟的话或许正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看法,“‘天价酒’事件引发舆论如此高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于国有垄断企业长期不透明、不公开的严重不满。中石化这样的超级垄断的大型国企,没有公开透明,成本的核算监督只是一纸空文。在没有说清楚,没有建立机制,仅靠内部人士爆料揭丑的情况下,花近300万购买‘天价酒’,老百姓当然有理由相信这些钱是计入成本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