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最快本月底下调 上海民营加油站提前降价

   2011-08-22 财经网财经网

139

核心提示:自欧债、美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原油两大指标——ICE(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和Nymex(纽约商品期货交

  自欧债、美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原油两大指标——ICE(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和Nyme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原油期货均出现了大幅下跌。其中WTI原油期货更是连续四周收跌,在美国当地时间19日收于82.87美元/桶。

  截至18日,布伦特、辛塔、迪拜原油期货较7月初的平均价格分别下跌了7%、3%和4%。而纽约WTI原油期货自从7月22日以来的跌幅更是高达18%,创出了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

  截至8月18日三地(布伦特、迪拜、辛塔)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已由正转负,下降至-0.78%。(编注:按照中国现行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公布。当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相关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原油价格进一步下挫,那么最快8月底国家发改委就可能下调油价。此前,国家发改委已承诺,如果调价窗口打开,将及时下调油价。

  另有消息人士称,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极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欧美债务危机重创油价

  在上周的交易时段中,原油价格下跌最严重的是18日。当时受一系列疲弱经济数据影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加剧。当天,纽约市场油价跌幅达5.94%,布伦特原油跌幅达3.26%。由于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上周都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

  在此后的19日,ICE布伦特原油与纽约WTI原油的差价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26.21美元一桶。

  业内人士对本周国际原油市场走势看法仍旧偏空。彭博社21日的报道称,其调查了38名分析师,其中16名(42%)认为本周国际原油价格仍将下跌。11名分析师(29%)认为国际油价将上涨。另有11名分析师认为本周将维持平盘。

  “从大势上看,只要不出现特别大的变故,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反弹,8月底到9月初就将下调成品油价格。”息旺能源分析师储节旺昨日对早报记者称。

  至18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为-0.78%。另一家油气监测机构东方油气网称,截至18日,三地原油评估价平均为108.537美元/桶,移动平均值111.577美元/桶,加权均价变化率-0.765%。

  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称,如果下周油价继续下跌,那么最早在8月24-28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就将达到-4%的临界条件。

  东方油气网分析师程瑞锋则认为,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109美元/桶附近,国内调价窗口可能要延迟至9月初才能打开。

  中国上一次调整成品油价是在4月7日,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人民币和400元人民币,为今年国内第二次调整成品油零售价,创下历史新高。

  新机制或缩短周期

  由于现行办法要求的是22个工作日的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因此每次由正转负或者由负转正都得克服巨大“惯性”,才能达到正负4%的要求。举例来说,即使某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大跌10%,但是分配到22个工作日也仅仅能够造成不到0.5%的影响。

  正是由于《办法》的局限,自今年4月7日调涨以来,国内油价已连续四个多月未动,而在这期间国际两大基准油价峰谷波幅均超过2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8月10日中石化香港油站公司宣布下调汽柴油零售价格,这已是自5月以来中石化在香港第四次调价,其中三次为下调。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下半年出台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今年年初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601857)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高级工程师丁少恒曾透露,新机制怎么改,比较明确的是周期,将从22个工作日变为10个工作日,方案已经上报了。就调价主体而言,以前是发改委提议,国务院最后定。现在偏向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来定,无须通过国务院。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此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现在国际油价大跌,已为出台新的调价机制铺平了道路。

  虽然何时出台新机制,何时下调油价目前都没有定数。但是民营加油站早已闻风而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某加油站已将93号汽油的价格降到了7.25元,比7.79元的最高零售指导价低了0.54元。

  在更上游的贸易商、中间商层面,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原油价格下跌这么厉害,成品油上调无望,贸易商现在不太敢进货。大家普遍看淡后市。”上述人士解释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油价重挫,让很多贸易商损失惨重,因此今年大家都谨慎得多。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