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头推涨油价变本加厉

   2011-09-15 新快报张艺

27

核心提示:国际油价突破90美元/桶关口助长了石油巨头推涨的气焰。昨日记者了解到,巨头门的推涨行为还在变本加厉。昨

  国际油价突破90美元/桶关口助长了石油巨头推涨的气焰。昨日记者了解到,巨头门的推涨行为还在变本加厉。昨日广东中石化柴油挂牌价上调,一举冲破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批发到位价(上限价),向零售限价靠拢。同时,柴油批发环节已经对分销客户全面停止批发,仅对终端客户销售。

    中石化柴油日涨上百元

  昨日广州中石化国三标准0号柴油上调挂牌价至8580元/吨。分析师称,“8458元/吨是广州柴油的批发到位价,显然,广州中石化昨日挂牌价已超出122元/吨。”东莞中石化、茂名中石化、潮州中石化也纷纷于昨日上调批发价,涨幅在100元-150元/吨不等。

  与此同时,尽管中石油、中海油此前也有同步推涨动作,但其批发价均保持在8450元/吨,接近批发到位价。记者了解到,除广东市场外,中石化在全国范围内均实行该推涨、限售、搭售措施,幅度各有不同。如福建市场主营柴油价全面上涨50元/吨。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地区也频繁调价,一度出现一日两调的局面,柴油价格从月初的8100元/吨低位,逐步反攻至批发到位价之上,继续向零售最高限价逼近。

  同时,江苏地区柴油亦出现停批。海南中石化则重启柴汽搭售政策,控制柴油批发量,柴汽按1:1搭售。

  “买涨不买跌”助涨推势

  对此次柴油价格大规模上推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国际油价反弹、国庆临近国内需求看涨等因素有关。

  9月下旬开始,国内进入秋收季节,农忙期间对柴油需求较高,随着休渔期结束,渔业用油也不断上升。同时,未来惠州炼厂、上海石化都有检修计划,整体资源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师何杰英指出,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市场越推越涨,近期市场行情成交尚可。石油巨头趁中秋假散散货已基本完成全月销售任务,因此出货意愿不高。

  分析师韩景媛更提醒,国庆临近,投机行情或再现。“如与去年同期类似,近期国际油价再次出现突然上涨,投机需求突然爆发的情况可能会再次重演。”

    观察

  石油巨头“霸气逼人”引业界三大质疑

  质疑1

  谁给了中石化特权?

  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为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该《办法》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对社会批发企业供应价格相应降低,保持批零价差每吨不小于400元。”

  分析人士认为,广东中石化昨日推涨柴油批发价突破批发最高限价的行为,明显与上述办法相违背。记者查询发现,在该《办法》执行以来,中石化批发价曾数次突破到位价,甚至还数次出现批零价格倒挂,如今年4月就曾出现过。

  然而,如此明显的违规行为,在国家发改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下,两大巨头却从未受罚。究竟是谁给了中石化特权,让其公然违规?事实上在《办法》中也未确定,若突破到位价将有何惩罚措施。

    质疑2

  暗中操控民营油站利润?

  就在市场对成品油下调预期消散的不到半个月时间里,石油巨头便将批发价大幅上攻。仅仅因资源偏紧?

  高零售价、低进货价,曾让民营加油站赚得盆满钵满。有加油站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前,一吨油的利润已达700元-800元/吨。

  为此,在市场化竞争之下,全国各民营加油站纷纷降价促销,让利给消费者。广州部分民营加油站有0.10元-0.31元/升的优惠,上述民营加油站也出于此目的长期卖优惠成品油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零售网点最多的企业却坚守最高限价。

  近期,消费者对两大石油巨头的做法颇有微词。然而,民营加油站的油源也多来自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头。因此,有分析人士提出质疑,此次中石化上推最高批发价,莫非也在倒逼民营加油站取消优惠?“拿货价上涨,加油站利润变薄,民营油企自然也将缩小终端优惠幅度。”

  质疑3

  为何呈现外跌内涨?

  随着今年国际油价的一路走跌,中石化今年以来已四次调低香港油价,但内地油价却只涨不跌。分析人士认为,除了与中石化本身不愿降价外,备受市场诟病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也为石油企业“撑了腰”。

  据统计,2009年至今,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14次调整——10升4降。其中,8次调价明显滞后,3次调价与国际油价变化趋势相反,且14次调价中只有2次降价的幅度与国际油价变动相当。最近一次调价距今已有4个多月。其间,国际油价跌宕起伏,国内油价却似躲在宁静的港湾。

  国家发改委也曾公开表示,年内将会制定出新的定价机制。目前业内普遍的观点是,把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同时适当缩小4%的调价幅度。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浮下调均同一标准有失公允,或可推不对称标准。“100美元/桶上涨4美元即可上调,但104美元要下跌4.16美元才符合下调标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