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机制存问题 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

   2011-10-10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92

核心提示:发改委日前宣布,自10月9日凌晨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00元,相当于每升分别降低0.22元和0.26元。辛塔、

  发改委日前宣布,自10月9日凌晨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00元,相当于每升分别降低0.22元和0.26元。辛塔、布伦特等原油产品10月7 日报价为106.79美元/桶和105.88美元/桶,相比4月7日(上一轮发改委调整汽柴油零售价时)120.48美元/桶、122.67美元/桶的价格,跌幅为11%和13%左右。而我国这一轮汽柴油零售价降幅仅在3%到4%,降幅明显低于国际原油在这6个月期间的降价幅度。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对汽柴油零售价下浮300元/吨的价格幅度,比国际市场的油价下滑幅度要小,这主要是定价机制还不够灵活、两大央企控制销售渠道和生产造成的。

  对此,发改委方面称,“涨多跌少”、“涨快跌慢”等问题并不存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调价操作方法比较复杂,计价周期为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虽然熨平了油价变化的波峰波谷,客观上导致国内外价格变化不同步。

  部分地区批发价上涨

  “别看下调了汽柴油零售价,但是对于我们零售商而言,从央企那里拿到的汽油批发价反而上涨了。”一位华东地区零售公司的总经理杨先生昨天(9日)表示,成品油资源从今年下半年起开始紧张,因而部分地区的批发价并没有调低。

  按照常理,汽柴油批发价也应顺势下滑,但杨先生告诉记者,在调价之前,某央企给予他的汽油内部批发价是9300元/吨,而昨天(9日)报价则为9400元/吨。“国际原油价格在跌,但央企给予零售商的汽油报价反而高了。”

  “主要是资源比较紧张。”他表示,由于今年5月中石化湖南地区在汽油外采时出现了质量问题,因而中石化总部对外采的汽油标准和供货商资质都提出了严格的审查要求。记者获悉,如果非中石化系统的外部石油生产企业不在其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质量检测报告不合格的,中石化都停止向其采购成品油。这一变化造成了中石化的部分地区汽柴油供应量不足,反而要从中石油等大公司调货,所以导致两大石油集团的资源都出现了紧张。

  杨先生所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别情况。成品油分析师李宏举例道,国庆节前山东地炼的汽油批发均价为8723元/吨,而10月9 日报价为8650元/吨;柴油方面,节前和节后的报价分别为8338元/吨和8346元/吨,节后反而涨了8元/吨。“之所以该地区汽油批发价跌不下来,是因为在节前曾有过一轮下跌,如果继续调低价格,将会降低其盈利空间。对于柴油而言,终端市场对柴油的需求还是比较坚挺的,因而该产品的售价得到了足够支撑,而且市场库存也处于较低位置,柴油的整体资源是偏紧的。因此国家下调汽柴油零售价对地炼柴油市场影响不大。”

  下调幅度是否足够

  前述杨先生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300元/吨的降幅确实并不算很高。

  记者查询到,辛塔、布伦特等原油产品在4月7日(上一轮发改委调整汽柴油零售价时)为120.48美元/桶、122.67美元/桶,而10月7日两种产品的报价为106.79美元/桶和105.88美元/桶,跌幅为11%和13%左右。而我国这一轮汽柴油零售价格下滑之后,汽柴油的降幅仅在3%到4%左右。降幅比例显然要低于国际原油在这6个月期间的降价幅度。

  杨先生说,汽柴油零售价格的降幅,之所以要慢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整体降幅,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的定价机制问题。

  发改委也表示,8月初以来由于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日益加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之市场担忧欧美经济二次探底,国际市场油价震荡回落,“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从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确实早就超过了4%,但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看,有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近日才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国家因此决定适当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

  “定价机制也存在不合理性。”杨先生说,“如果跌幅大一点,消费者也愿意购买汽柴油,对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

  李宏和刘锋也都认为,国家在确定调价幅度的时候,仍然会将两大石油公司的经济效益放在一定的位置上。“调价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是肯定的。但炼油企业的亏损局面暂时无法扭转。假设发改委对汽柴油的零售价格大幅下调,那么两大石油企业也会进一步收紧汽柴油的市场供应,反而会引发油荒。”因而,油价问题,不仅与定价机制有关,还与目前国内汽柴油供应商被几大公司所控制有关。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