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中石化巨额亏损数据再遭质疑

   2011-11-28 官洲日报广州日报

36

核心提示:“石油巨头控制原油,我们不得不使用进口的燃料油来炼制成品油,每吨炼制成本要比中石油、中石化高出1300元

  “石油巨头控制原油,我们不得不使用进口的燃料油来炼制成品油,每吨炼制成本要比中石油、中石化高出1300元,但仍有利润可赚,使用原油炼制成品油的‘两桶油’缘何亏损,我们也想不明白。”山东某炼化厂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数据显示,“两桶油”前三季度炼油业务亏损分别为415亿元和230.9亿元,总计646亿元;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8月,炼油行业累计亏损18.4亿元,而9月,炼油行业利润约4亿元。

  数据打架的背后凸显石油巨头利益输送的猫腻。

  数据打架:“两桶油”巨亏 民企狠命赚?

  发改委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炼油行业实现利润72亿元,其中7月单月亏损48亿元。此外,前8月炼油行业累计亏损18.4亿元,由此可计算得出,8月份单月的亏损额为42.4亿元。9月,炼油行业利润约4亿元,按此计算,今年1~9月,全国炼油行业总亏损约为38.4亿元。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的出炉,两桶油的数据让人大吃一惊,中石油表示,前三季度亏损415亿元,而中石化披露前三季度亏损额高达230.9亿元,合计亏损646亿元。这意味着,除了“两桶油”外,其他炼制石油的企业,在1~9月净赚了603.6亿元。

  有关分析师表示:“国内炼油行业中,约有8成的市场被两桶油占据,只有不到20%的市场属于民营炼厂,如果说民营炼厂开足马力炼油,能够净赚600多亿元,简直是天方夜谭。”

  亏损疑云:民企成本更高为何盈利?

  目前国内民营炼厂每年的加工能力是1.3亿吨,约占全国石油炼化加工能力的20%左右。但民营炼厂由于无油可炼,普遍只有40%的开工率。民营炼厂的原油油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两桶油”配给,二是代加工,三是回收油田里的散油,“代加工基本上赚个手续费;散油的数量就更少了;而作为主要渠道的原油配给,要看‘两桶油’的脸色,说断就断。”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执行会长齐放表示,山东地炼有超过5000万吨产能,但两大石油公司每年只配给179万吨原油。民营炼厂只能从国外采购燃料油,然后在国内“二次加工”成成品油。“每吨的炼油成本要比使用原油高出1300元左右。”

  “使用燃料油,我们每吨也可维持平衡,甚至还有利润,如果有原油可炼的话,就一定会高额盈利,”山东东营一家炼油厂相关负责人说,“中石油、中石化炼原油都能炼到巨亏,其缘由我也不大明白。”

  利益输送:闷声转移利润点哭穷意图是涨价

  记者一直在跟踪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变化,从今年年初一直到10月,炼厂给予加油站的成品油批发价相比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限价,竟然相差了千元以上,也就是说,加油站每销售一吨汽油,可以赚逾1300元。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在广东的加油站中,有超过一半是中石化的加油站,另外还有大量的中石油的油站,民营油站只占很少的比例。

  这意味着,“两桶油”通过低批发价给油站——油站获取巨额暴利——炼油出现巨额亏损的循环,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炼油亏损转到了加油站的利润上去了,这种内部的利益输送,主要目的就是强调炼油亏损,从而向发改委施压提高国内成品油油价。

  这种利益输送,让“两桶油”整体盈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两大油企净利润达到前三季度赚超1600亿元,相当于日赚6亿元。

  偷梁换柱:板块亏损整体猛赚混为一谈用心可疑

  季报显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4.06亿元,同比增3.4%;中石化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99.60亿元,增长6.3%。

  “就好比一个公司有好多部门,研发部门肯定是成本部门,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指望研发部门去赚钱,但只要该公司整体出现盈利,就不能抱怨某个部门出现了亏损,”广东金融学院刘伟教授说,“‘两桶油’整体还是盈利的,而且是巨额盈利,就更不该抱怨炼油亏损了。”

  对炼油数据打架的问题,不少专家在微博上发出批评的声音:“如果发改委的数据是正确的,就应该彻查‘两桶油’的财务造假问题,涉及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

  “如果中石油、中石化只有炼油业务,公众必须倾听他们的抱怨,如果中石油、中石化的业务覆盖了全产业链,请你们把盈亏说全了,再抱怨。”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撰文评论说。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