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二次开发产生二次飞跃

   2011-11-29 中塑资讯网中塑资讯网

105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讲,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上游开发业务发展的永恒主题。   11月18日,大

  业内人士讲,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上游开发业务发展的永恒主题。

  11月18日,大港港西油田一区二四断块日产油304吨,创1966年投入开发以来历史新高。这是大港油田落实二次开发理念,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采收率的结果。这对年产量500万吨的大港油田而言,贡献不小。

  2008年,中国石油提出老油田二次开发思路。当时在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有人说:“大港油田已开发40多年,是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老油田,而港西等小断块地下情况复杂,二次开发谈何容易?”有专家说:“我们有技术优势,如果不做到构型研究,不算彻底的二次开发。”这一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技术重构新体系

  2009年年初,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歧口一室担起港西油田二次开发研究重任,研究项目成为股份公司老油田二次开发先导试验重点项目之一。之后,港东、港中70平方公里辖区油田纳入研究范畴。

  技术路线走向是决定二次开发效果的主因。面对繁杂的老资料,怎么构建研究体系?勘探开发研究院打出“三重”技术路线图。

  一是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复采集、处理和解释地震资料,形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高分辨率、高密度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认识,精细刻画河流相储层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并提出单砂体研究概念,使研究精度由构造深入到单砂体。

  二是重构井网结构。以重建井网结构为核心,从第二轮开始,井距加密到200米左右;对井网层系进行重组优化,结合新型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最终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三是重建地面工艺流程。以港西油田为核心的大规模地面工艺简化优化,为二次开发构建了绿色通道。

  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高密度井网资料,井震集合、动静结合,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复杂断块油藏认识精度和剩余油分布认识可靠程度;通过开发层系和注采井网优化重组,以及深部调驱技术应用,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波及系数,使新井油层钻遇率和单井产量稳步提高。

  当年年底,“港西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研究”和“港西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精细挖潜工业化试验”等项目获得较好实施效果,并顺利通过股份公司专家组评审和验收,大港油田二次开发研究技术在业内赢得好评,为渤海湾等类似老油田开发提供了借鉴,起到了先导示范作用。

  新成果积淀新经验

  大港油田高级技术专家陶自强说:“强化三维地震资料应用,细化砂体内部结构刻画,量化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深化开发井网层系重组,优化调驱体系配套技术,固化地面配套工艺流程,看似简单的‘六化’技术对策,是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晶。”

  这些技术对策使大港油田二次开发如虎添翼。在港东一区和港西油田,二次开发优选新井井位397口,预计方案实施后新建产能53.12万吨,10年累计增产原油339.9万吨,提高水驱采收率5个百分点以上,创下短期内完成优选新井之最。港西油田二次开发方案获股份公司优秀方案奖。

  港东与港西油田先后实施新井井位129口井,新建产能26.43万吨,累计产油17.89万吨。港东油田打出平均日产80吨的高产井。港西油田一区二四断块日产油304吨,创1966年投入开发以来历史新高,含水率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整体从高含水开发阶段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含水开发阶段。

  油气开发认识程度精确到两米、研究对象精确到单砂体的微构造,这是大港油田二次开发的亮点,也是其成功的秘诀。陶自强说,其成果相当于发现了4000万吨储量。

  “十一五”二次开发方案汇报时,两院院士评价大港油田二次开发“工作最细,研究深度最深”。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