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原油由过去的42吨增至目前的256吨,辽河油田边台北潜山油藏从处于长期试采低产状态“破茧成蝶”,成为高效开发重点区块。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应用新技术带来的巨变。
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地下
边台北潜山地质储量792万吨,1984年至2006年一直处于试采状态,平均采油速度0.3%,采出程度为5.61%。
“低产的根本原因是油藏认识程度不够。”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总地质师张吉昌一语中的。
由于当时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地质人员一直把区块的花岗岩油藏看作块状体,采用的方式是直井开采,开发效果不太理想,单井平均日产液仅为3.5立方米,产油2.6吨。
在对边台北潜山多井岩芯观察的基础上,沈阳采油厂专门组织地质人员到与边台北潜山地质构造相似的抚顺露天矿现场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变质岩潜山内幕岩性具有明显的成层性,隔层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分割能力。
“拿矿藏中同类岩石剖面做参考,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地下油藏构造。”张吉昌说。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综合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及数模技术、储层裂缝定量研究技术等多种手段,化整为零,将区块分层分块进行研究评价,最终落实了区块地质体、储量分布、储层裂缝发育及分布情况,对完钻井进行有效厚度划分,确定主体部位有3个出油层段。
“解释技术越先进,构造认识就越精细,二次开发方案就有了大方向。”这个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梁武全说。
因地制宜 转变开发方式
采出程度低说明潜力依然存在,关键是采取何种有效的开发方式。
理论研究表明,在高角度裂缝性油藏中,水平井裂缝钻遇率、泄油面积是直井的3倍至4倍,而复杂结构井是水平井的 1.2倍至1.5倍,并能在裂缝发育段明显提高裂缝钻遇率,增加产能。
按照新的油藏构造认识,边台北潜山储层以斜裂缝为主,相互沟通差,平均1米就有19条裂缝。于是,科技人员决定在边台北潜山应用复杂结构井,即在横穿油层的同时,增加“鱼刺”作为分支,提高裂缝钻遇率和泄油面积。
在含油井段较长的部位,沈阳采油厂根据纵向上发育3个至4个裂缝段,设计多分支鱼骨水平井,利用较少的井控制更多的储量。在含油井段短的部位和油层厚度较小的部位,技术人员选择主力层段,设计单支鱼骨井。2007年,技术人员在边台北潜山部署试验鱼骨型水平井边台—H1Z井,设计了4个“鱼刺”,投产初期日产油22.3吨,效果较好。试验证明边台北潜山难采储量利用鱼骨型水平井开发方案可行。
试验井获得成功后,沈阳采油厂开始整体部署实施。2010年年初,15口鱼骨水平井全面实施,日产油升至256吨。
动态调整 注采同步进行
11月15日,笔者从沈阳采油厂了解到,开发3年来,边台北潜山试验井——边台—H1Z井日产油一直稳定在25吨左右。
“充足的地层能量是保障复杂结构井高产稳产的关键。”这个厂地质研究所动态室负责人李贻勇表示,“这口井周围3口注水井目前日注水140立方米,累计注水8.9万立方米,有效补充了边台—H1Z井区地层能量。”
2007年以来,本着注水与产能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地质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油井转注工作。目前,边台北潜山注水井达到14口,其中转注油井7口,形成了7个“直井+复杂结构井”注采井组,主体部位注采井网得到完善。
“直井+复杂结构井”注采井组是指直井注水,复杂结构井开采。该井组的形成使边台北潜山复杂结构井注水见效明显,产量稳中有升,自然递减率保持在2%以内,采油速度上升到1.1%。
在注水政策上,沈阳采油厂要求边台北潜山主体部位注采井网在平面上至少有2口直井为1口复杂结构井注水,实行“多井点、小配量”注水制度,边台—H3Z井区有注水井边32—23井、边34—23井和边32—22井。为控制边台—H3Z井含水率,这3口注水井实行轮替注水,见效明显,边台—H3Z井产量一直保持在每天30吨以上。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