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设引领老油田再腾飞

   2011-12-16 甘肃日报甘肃日报

61

核心提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长庆采油二厂发展的步伐,因为数字化建设而加速!  如今,1万平方公里油气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长庆采油二厂发展的步伐,因为数字化建设而加速!

  如今,1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区域内的每一座站库、每一口油井、每一项参数,只需岗位员工轻点鼠标便尽收眼底;数字化管理已延伸到生产指挥、现场作业、油藏开发的方方面面。

  2003年,西峰油田初次引入数字化理念,成为长庆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首座“试验田”。3年时间内,西峰油田在油田生产动态分析、信息采集、油井远程控制起停、超压、超限报警等方面全部取消了人工操作,并在主要生产区域应用油水井和站库视频监控、GPS车辆管理和外输管线泄漏自动报警系统,实现了油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特别是油田数据上网共享以后,使信息反馈速度成倍提高。过去是人盯人的“人海战术”,现在只要在值班室上网浏览,就可以迅速了解西峰油田2000余口油水井的生产情况,使井区扩大管理幅度、机关人员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成为现实。当时,在西一联合站,24名员工就可以管理一个年处理原油能力达百万吨的站库,而同等规模的站库在老油田最少需要80人以上。

  仅用3年时间便建成百万吨整装油田,同时实现油藏管理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日常管理数字化,西峰油田这一成果创造了国内特低渗透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新纪录,并于2008年12月1日,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录入《中国企业新纪录》。

  工业文明和长庆速度的新要求,不断考验着每一座油田的内在潜力。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新举措、新亮点和新成果,伴着一股务实之风,引发了采油二厂管理层更深的思考。

  2009年,采油二厂按照“保留原有满足功能设施、增加参数录取点位、配套自动控制技术、升级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路,配套扁平化组织架构,优化生产运行方式,对西峰油田的数字化管理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在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历史上再次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升级改造后的西峰油田,由以前的6个整建制单位减少到3个,用工总量从原有的1656人减少到1104人,万吨用人比升级改造前降低37.5%,单井综合用人比升级改造前降低36.7%,年节约人工费4000余万元。

  位于陇东腹地的城华油田,山大沟深,纵横交错,数千口油水井犹如棋子般散落在山峦梁峁之中。长期以来,巡井费时费力,油水井看护、井口数据录入、油样采集、抽油机启停等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力现场才能完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眼见近百尺,步行数千米”成为当时采油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让新、老油田并驾齐驱,更有效地发力于稳产上产战役,2010年,采油二厂决策层把目光投向了城壕、华池、温台、南梁等4座老油田。从7月初开始,这个厂仅用月余时间,便完成城华油田12座站库、234座井场、688口油水井的数字化建设工程。据了解,像采油二厂对华池、城壕这样的老油田实行数字化整体性改造在油田尚属首次,而数字化建设也实实在在为老油田插上了羽翼。

  “1人=5人”、“5分钟=24小时”,这是采油二厂创造的全新“等式”。

  “就在我走进调控中心的几分钟时间里,已经对4口油井实施了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网络传输,自动投球,抽油机远程启停和电子巡警,这是以前5个人一天的工作量,现如今一个人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线员工如是说。

  数字化建设,切实让老油田实现了所辖油井实时数据采集、电子巡井及多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等数字化管理功能,切实把原来需要“人海战术”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电子员工”的巧手,自动收集在电脑里,瞬时显示在屏幕上。尤其是站库输油工作,再也无需员工来来回回巡检、费力扳转闸门,数字化增压橇装置会自动根据缓冲罐液位的高低自动启停。这也是老油田数字化建设广角下最具代表性的镜头。

  本着“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这个厂对全厂机构进行精简整合,将原来井站分离管理转变为井站一体化管理,建立按流程管理的新型运行模式,有效提高生产运行的保障维护能力。与矿权调整初期相比,全厂在生产规模扩大、油水井总数增长的情况下,用工总量却下降1300余人,降幅达六分之一。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