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油田连续30多年暴风骤雨般的开采之后,12月初,濮阳首次接到了来自上层的信号:作为典型资源城市中的石油之城,濮阳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名单。
纳入试点行列,意味着有大笔经费的财政补贴,帮助濮阳实现一座城市的梦想。而整个社会对石油资源的担心和疑虑,也将从一个顶峰走向缓和。
对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激进式开采,越来越引起了反思和疑虑,包括最大的受益人群。
濮阳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相坤介绍,至2010年底,濮阳市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仅剩4.6%、5.8%。面对油气资源逐步下滑的现实,化“危”为“机”,别无它选。
石油孕育的城
1983年,依托中原油田,濮阳建市。
30余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曾给濮阳带来过财富和荣耀,也留下了创伤和彷徨。随着油气资源储量、产量的日渐下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居民就业形势严峻、生态治理任务繁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国内外不乏一些资源型城市,从昔日辉煌走向没落的案例。
油田经济独撑濮阳的局面,一度捆绑了当地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现辖五县一区中,范县、台前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濮阳县为省级贫困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张相坤说,对于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的濮阳,其转型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方方面面。
“十一五”期间,濮阳便已意识到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油气资源采掘业的潜在危机,开始着手培育发展接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支撑。
靠自身力量转型非常艰难,濮阳注意到,应当牢牢把握国家和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集聚国家、省、市及外界各方力量共促转型。
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表示,“十二五”期间,濮阳坚持以工业化为支撑,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用5年时间,使濮阳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从“石油残局”中解围
2010年3月底,在转型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后,濮阳市发改委围绕培育壮大接替产业,根据产业基础和市场发展前景,选择化工、玻璃电光源、林纸林板、食品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接替产业,着手编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新的规划,改变了以往“围绕项目谋划编制产业规划”的模式,明确“以线为主,由线及点,点线成面”的规划思路。
张相坤解释,“线”是产业链,“点”是重点项目,“面”是产业体系,突出产业链条的梳理和构建,着重围绕产业链条的延展,谋划重点建设项目,以产业链条和重点项目支撑构建起产业体系。
当年8月,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各产业均构建了具有“濮阳特色”的产业链条,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并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谋划了216个项目,总投资1653亿元。
初步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43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1亿元,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1.9亿元,增长18.8%。全市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如今的濮阳,作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四通八达的天然气和石油管道,输送来源源不断的“管气”、“管油”资源;晋中南铁路的开通,运送来丰富的“路煤”资源;1440亿吨超大岩盐矿的发现,为濮阳储备了庞大的“地盐”资源。
在中原大化董事长陈国平看来,充分利用好濮阳的煤、盐、油资源,坚持“石油化、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走精细化发展道路,也是中原大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油地合作
石油经济是濮阳经济的代名词。油气资源逐步减少,今后如何定位濮阳经济与石油经济、濮阳市与中原油田间的关系?是全盘否定传统产业,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扬弃”?
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校的一批专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论证。
2010年8月,濮阳市政协深入范县天灌米业有限公司、濮阳市兴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实地调研。在座谈会上,各县区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梳理。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关系濮阳长远发展的大问题。实现“油地”合作共赢,作为政协当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方向标。
相关部门认为,地方和油田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实现油地共建共赢。濮阳要依托油田发展,但绝不能完全依靠油田;要坚持一手抓油田石油产业,一手抓接替产业发展。
段喜中在中原油田调研时提出这样一种理念,要强化油田建市、油田兴市、油田强市;油地一家、油地共荣;支持油田、服务油田,濮阳发展了要反哺油田的意识。
2010年12月16日,中原油田、濮阳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与发展框架协议,共同开启了油地携手、融合发展新局面。
依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
据了解,濮阳进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行列,目前国家已拨付2011年专项资金2.12亿元。今后,国家还将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濮阳大力扶持。
而得到转型掌声的濮阳在2012年,将有何表现,让人期待。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