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外储购买国债不如加强石油储备

   2012-02-14 环球时报环球时报

113

核心提示:2月14日讯 从2007年起,通货膨胀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并持续升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月14日讯 从2007年起,通货膨胀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并持续升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屡见不鲜,虽可谓众说纷纭,但人们似乎忽视了或小觑了石油这一商品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因而,从石油角度对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对策比较有限,效果也不甚明显。

  在预见和计算通货膨胀时,世界各国普遍采用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所谓CPI,指的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而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一般说来,当CPI涨幅高于3%时,便可视为出现了通货膨胀;当CPI涨幅高于5%时,便是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从2006年年底开始,物价上涨的压力便日益凸现,CPI指数也持续攀高;2007年1月至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增长4.6%;2007年和2008年的CPI,全年同比增长分别为4.8%和5.9%;受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CPI呈现出负增长;但2010年却再次超过3%;进入2011年,人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多专家更是声称我国已进入新一轮的通胀周期。据统计,2011年1月份和2月份的CPI,均同比增长了4.9%,3月份更是高达5.4%。依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11年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高达5%,这意味着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增大,我国可能进入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状态。

  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从需求、成本和结构方面分析,一般可概括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的迅速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出现的长期性和根本性原因。在物价上涨的背后,石油这一特殊商品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因此,对石油因素的分析不仅不能被忽视,相反,还应当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并据此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对策。

  首先,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国产石油却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石油进口量大幅增加,刺激了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为23931万吨,约比2005年增长一倍,是继2009年突破两亿吨后的历史新高。而我国去年一年的石油消耗量为4.3亿,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6%。

  其次,在石油进口量增加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大幅走高势必进一步提高了进口成本,从而,对我国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石油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三次石油危机,都推动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使得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并引起过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自2004年转轨以来,持续走高:2004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到了2011年4月18日涨到每桶124.566美元。高油价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再次,石油制品也因高油价而增加了成本,从而,对物价上涨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从CPI的构成得出结论。最近,我国对CPI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比重重新调整为:食品31.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25%、居住17.82%、交通通讯9.2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04%、衣着8.51%、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84%、烟酒及13.89%。以上所列的这些CPI产品大多与石油原料有关。其实,以石油为原料进行的石油化工产品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能源领域到材料工业,甚至连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石油化工。具体到我们实际可感受到的生活中,无论是衣服、鞋子、帽子等日常用品,还是肥料、农药、塑料等特殊需求,都离不开石油;更不必说汽油、柴油等能源,都与石油化工密切相关,也都离不开石油这一核心原料。因此,一旦石油价格上涨,则意味着CPI和国民经济中绝大多数行业成本的增加,普遍的物价上涨自然为期不远。

  那么,从石油视角出发,我国可采取哪些举措来抑制或减缓通货膨胀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足的石油资源占有量最为根本。我们必须抢占和进一步开发石油资源,以便在根本上具备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笔者在上个世纪末,便一再主张积极开拓海外石油资源。这一观点,至今维持(而今甚至还要考虑油砂资源)。除此之外,在国内市场上,笔者主张注重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并重视页岩油气的开发。

  第二、加强石油战略储备。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日本和美国相比,相差甚远。石油战略储备,对于预防石油供应中断、抑制油价的上涨、减轻市场心理压力、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石油市场出现重大变化(如地震、战争、炼油厂爆炸、石油通道障碍)时,必要的战略储备有利于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第三、要做好节油工作并开发节能技术。对此,需要我们的企业,甚至全民都要树立节能意识,不断降低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损耗;同时,也需要国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引用先进生产设备,更多地采用新工艺来降低能耗。

  第四、要积极寻求替代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弥补石油资源不足的制约。近年来,我国风能发展较快,但入网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太阳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日本福岛地震和此前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泄露的影响,核能源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花更大力气去寻找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

  第五、从长远来看,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金融市场、扩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立我国的石油集散基地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合理改革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

  上述几项建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后盾,否则,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迫切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当前最具可行性的资金来源是外汇储备。我国每年支出巨额外汇资金用于购买其它国家的国债或投资于“两房”和黑石之类的企业。笔者认为,无论是出于投资安全性的考虑,还是从长远收益角度来看,倒不如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加强石油战略储备或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货膨胀,更将从长远上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