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老油田新发展

   2012-02-29 辽宁日报王海智 武增涛 高刚

107

核心提示:2月29日讯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按照“33343”发展思路,围绕“打造辽河新形象,提升

  2月29日讯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按照“33343”发展思路,围绕“打造辽河新形象,提升油田软实力,实现事业新发展”总要求,全力打造“千万吨产量规模、千亿元经济规模”国有骨干企业,战略得当,思路清晰,决策科学,措施奏效,成果突出:生产原油1019万吨,连续第26年实现千万吨持续稳产,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各项业务整体协调发展,“气化辽宁”实现新跨越,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总体经济规模突破700亿元。“新形象、软实力、新发展”等关键词,贯穿于全年工作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相互保证、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当2012年第一缕阳光照亮苍茫的下辽河盆地,辽河油田数万名员工带着成功的欣喜,开始了新一年的耕耘,宝石红的工作服焕发着勃勃生机。连续第26年实现原油千万吨持续稳产的出色答卷,让一个开发建设40多年的老油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惊艳亮相,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换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信心、勇气和希望。

  新思路引领油田发展新征程

  2011年初,辽河油田站在又一个五年的新起点。从时间上看,辽河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地上地下矛盾日益突出,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主力生产区块进入快速递减期、投资成本捉襟见肘;从空间上看,面临的是中国石油发展格局的日新月异,千万吨油田竞相涌现,曾经的“油老三”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加大。一个走过40年开发历程的老油田,面临着“未来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泰山压顶腰不弯,办法总比困难多。”要保持昔日的“尊严和荣誉”,必须鼓起“二次创业、重新出发”的勇气,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辽河油田公司党政班子以思路创新为引领,审时度势,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实际,进行了科学谋划。

  他们创新工作思路,定期召开领导班子务虚研讨会,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确定企业发展方针;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更多支持;邀请老领导、老专家进行座谈,让公司领导走上讲台,结合分管业务做报告、讲党课,深入所有二级单位调查研究,组织广大干部员工进行“深入辽河看辽河、跳出辽河看辽河、立足辽河发展辽河、走出辽河发展辽河”群众性大讨论,多渠道觅良方寻妙计。

  这张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蓝图被勾勒得越发清晰:确定了“33343”发展思路,将“双千”作为发展目标,将建设“百年辽河”作为提振精神的宏伟愿景,既要保证油气的持续稳产,又要实现产量规模向经济规模的有效转化。

  思路决定出路。当一系列科学决策逐一实施后,企业发展的空间陡然变大了,前进道路也越走越宽广,整个企业呈现出蓬勃向上、后劲十足、潜力无限的喜人态势。

  一场“打造辽河新形象、提升油田软实力、实现事业新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百里矿区迅速展开:大打“千万吨稳产”生命之战,“未上市企业解困扭亏”荣誉之战,“天然气业务加快发展”信任之战,“管理增效和科技创新”能力之战。 “要牢牢把握千万吨持续稳产生命线”、“要始终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发展”、“要继续大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调整”等多项重大改革发展问题,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完整科学的回答。

  2011年,辽河油田全面完成各项业绩考核指标,实现了“十二五”高起点开局全年完成原油产量1019万吨,生产天然气7.2亿立方米,三级储量提前超额完成,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系统亮点纷呈,强势推进的天然气业务成为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新内涵昭示千万吨稳产新希望

  2011年,辽河油田上下牢牢把握“千万吨持续稳产”这条油田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增强稳产基础,稳步提升开发水平,在圆满完成千万吨原油生产指标背后,却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今年的1000万吨与去年的1000万吨在数量上没有区别,但具备更高的含金量,我们追求的是高效益、高效率和高科技的1000万吨。 ”油田公司总经理谢文彦谈到今年的原油产量时如是说。

  高效益体现在辽河人对经济效益的透彻性理解。

  过去,辽河油田习惯于以生产能力预估原油产量,最终以产量高低论英雄,造成油田产量与成本配置不均衡、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矛盾。

  如今,辽河人给每口油井都打上了效益的标签,油田配产方式由能力配产开始向效益配产转变。辽河油田13个基层产油单位,从“效益最大、操作成本最低和盈亏平衡”三个方面,研究提出产量和成本优化配置等基础模型,运用科学配产配成本技术,确定采油单位的经济效益产量计划,为每口油井定制合理的开发方式和产量,从而确保每口井产出的每吨油都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效率体现在一体化优势的充分发挥。

  一口油井从确定井位、实施钻井,到投入生产,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程进度。

  辽河油田在每一口井的施工中,地质研究、地面建设、钻井监督、采油工艺、油井作业、供电、供水等系统的人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最大限度缩短了工期,提升了工作效率。

  2011年初,辽河油田对所属的5个采油厂和5个工程技术处进行了重组整合,减少了5个处级单位。外部同一市场多余的队伍重新转移到油田内部,为油气主业提供更加可靠的工程技术服务支持,为千万吨稳产保驾护航,使辽河油田的一体化优势更加凸显。数据显示,重组半年多来,油区内部工程系统作业时效、修井成功率等指标,一次性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高科技体现在辽河人的智慧迸发和技术创新。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是辽河原油千万吨稳产的物质保障。面对勘探难度逐年加大的现状,勘探人员始终坚信“石油存在于地质家的头脑中”,他们将勘探程度较低,埋藏深度在3000米以下的古潜山作为重要勘探领域之一,接连实现突破,大民屯、兴隆台等几大潜山,成为新增储量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储量替换率连续第六年实现大于1,油田千万吨持续有效稳产的资源基础进一步稳固。特别是潜山稀油油藏的突破,已经使辽河油田的产量结构调整全面提速,2011年稀油和高凝油产量达421万吨,较2011年增加18.4万吨,并极有可能在“十二五”末期,与稠油、超稠油各占半壁江山。

  推动油田发展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是辽河油田实现千万吨稳产的关键。通过自主创新、集成配套和成果转化,推出以SAGD、蒸汽驱、水平井为代表的开发技术,成为确保千万吨稳产重要利器。辽河油田1000口水平井以占油区6%的开井数,承担了26%的年产量;通过运用SAGD超稠油开采技术,可以将采收率从25%提高到60%,为辽河油田至少“增寿”25年。

  “实现原油千万吨稳产,是事关辽河油田可持续发展和33万职工家属根本利益的基础,我们将继续举全油田之力、集全油田之智,用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用先进实用技术,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周灏对油田未来充满了必胜信心。

  新亮点打造转型发展新格局

  2011年,辽河油田各业务板块围绕油气能源产业链,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呈现出齐头并进、多点开花的崭新格局。一个曾经的单纯油气生产商,正在向一个综合性能源提供商转变。

  2011年12月15日,作为“气化辽宁”骨架工程,大沈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建成并开始投产,见证了辽河油田天然气业务不断前进的步伐。

  作为最具成长性、战略性的产业,天然气业务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辽河油田“十二五”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末,辽河油田争取到“气化辽宁”这一任务后,深知机遇难得,责任重大。他们把实施这一重要工程看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实现油地双赢的重要使命。

  他们果断整合成立燃气集团公司,进一步理顺了燃气业务管理体制机制。精心组织重大工程,秦沈管道、大沈管道建成投产,双6储气库有序推进。积极推进支线管网建设,加快管网公司组建步伐,大力拓展燃气市场,完成了与中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省内业务交接,与辽宁省9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签订供气意向书125份。预计“十二五”末销售天然气将达97亿立方米。

  放眼未来,辽河油田燃气业务的目标愈发清晰,那就是打造“中国一流绿色能源航母”,让老百姓用上环保、方便的清洁能源,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燃气运营商,实现“赢在辽宁,赢在东北,赢在中国”的梦想,再造一个辽河油田。

  与此同时,以解困扭亏为主要任务的未上市业务,统筹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

  工程建设系统发挥“辽河建设”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总承包能力,稳步发展长输管道、大型储罐等传统市场,积极涉足海洋工程建设和煤层气开发等新兴业务市场,业务发展领域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2011年实现市场开发工作量80亿元,同比增长69%。

  装备制造系统发挥稠油热采装备制造优势,着眼于海工、陆地钻修机的高端领域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推动“辽河制造”向“辽河创造”转变,2011年建成国内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26兆帕和35兆帕超临界油田注气锅炉,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收入15亿元。

  多种经营系统先后对13家企业实施跨二级单位的重组整合,积极推动业务、资产、人员向规模骨干企业集中,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靠油气主业的支持拉动,发挥灵活体制机制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8.6%。

  新举措提升精细管理新境界

  2011年,辽河油田公司在稳步增加油田经济总量的同时,规范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活力,在精细管理上大做文章,实现了企业集约发展、内涵发展。

  针对未上市业务板块队伍规模大、业务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油田按照专业化、集约化、一体化要求,积极稳妥实施结构调整,采取归并、撤销、重组等措施,共撤销10个厂(处)级单位,减少科级单位182个,压缩管理人员和科级干部1555人,大力推进未上市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较好地解决了经营规模小、管理架构大、管理成本高的矛盾,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组织运行效率,全面提升了企业管控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了“1+1>2”效应。未上市业务解困扭亏见到明显效果,仅管理费用一项就降低6000多万元。

  2010年末,辽河油田全面开展“全员精细管理、杜绝百种浪费”活动,充分调动辽河油田10万职工立足岗位创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节约挖潜工作赋予精益的内涵,杜绝浪费变得更富有操作性。

  他们梳理出生产管理环节中存在的管理的浪费、时间与空间的浪费、事故的浪费、资产与设备的浪费、物资采购供应和使用的浪费以及操作的浪费等六大类100种浪费现象,引导干部职工从“节约一度电、一方气、一滴水做起”的传统理念中摆脱出来,对“浪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这项活动通过一年的扎实推进,共查摆出各类问题和现象1.1万余项,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措施6600余项,实现了节约创效1亿元,人均节约创效1000元的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依法以规治企,持续梳理、完善企业管控体系相关工作,有效规范企业权利运行;把“三基工作”作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基础工作,提升基本素质,员工执行力、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岗位员工的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在12家采油单位全面推行并深化经济评价工作,全年共实施措施前经济评价5122井次,否决低效措施398井次,减少投入6600万元,严控成本,立竿见影。

  目前,辽河油田正逐步将效益理念贯穿于决策、生产、管理全过程,让企业管理进入新境界。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