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淘汰200万吨以下常减压装置的要求,我们扩张产能也没有现在这么急迫。”某位来自山东东营的地炼负责人昨天(3月7日)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正在为扩建产能而四处活动。
该公司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记者昨天从“2012第五届中国油品市场研讨会”上了解到,在山东23家成规模的民营炼厂中,近一半炼厂有扩能计划,且部分装置已经在扩建中。
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2013年前必须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除了地炼备战产能扩张,部分成品油贸易商和民营加油站负责人也对此感到担忧。
地炼产能扩张竞赛
上述位于东营的民营炼厂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其一次加工能力在100万~200万吨/年之间。“前几年我们提高产能并不急迫,如今虽然我们炼油原料很难拿到,下游的地炼销售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为了不被淘汰,冒着装置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风险,我们也不得不加快扩张产能。”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资料显示,目前一次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到200万吨之间的山东民营炼厂几乎都有扩建计划,比如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计划新建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山东天宏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00万吨/年加氢装置,山东垦利石化有限公司则正在建设3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
产能已经在200万吨/年以上的民营炼厂虽然已经超过了淘汰的政策红线,但为了继续保持在地炼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想尽办法扩张产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东大型民营炼厂负责人说:“我们正在与国有油企合作,建设规模更大的炼油装置,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某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说,除了淘汰小炼厂,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还将限制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生产装置,因此,部分有实力的地方炼厂正谋划在香港融资,以图尽快扩充实力。
扩张产能几乎成了山东地炼近两年的“主要工作”。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山东地炼的一次炼油加工能力已经从2009年底的5600万吨/年提升到8270万吨/年,涨幅近50%。
还有业内人士介绍,有些没有达到政策标准的地方炼厂可能会选择打“擦边球”,将经营主业转移到化工等相关领域,从炼油行业中“跳”出来,以避开被淘汰,但其装置可能仍然会保留,暗地里继续生产成品油。
民企担忧小炼厂被淘汰
有统计数据显示,国有炼厂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约占国有炼厂总量的20%,而地方炼厂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则占整个地炼的近80%。对于“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的政策,多位成品油贸易商和民营加油站负责人表示了担忧。
“淘汰小炼厂的政策非常不合理,在不给地方炼厂油源的情况下,地炼被迫提高产能后岂不是会进一步面临无油可炼的境地?”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说,地方炼厂与国有炼厂实力差距悬殊,淘汰中小地炼会导致国有炼厂垄断加剧,不利于成品油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位北京成品油贸易商坦言,其进行成品油批发贸易的货源主要都是从地炼进货,而且在成品油供需紧张的时候,国有炼厂完全不会批发给民营贸易商,所以如果中小规模的地炼一旦被淘汰,自己就相当于断了货源。
“中小地炼如果都被关掉,那我们也就死掉了。”一位东北民营加油站负责人说,民营加油站的油源几乎都来自于民营炼厂,而且由于成品油零售价格受国家管制,为了保持利润,往往更偏向于价格更低的中小炼厂买油。
尽管部分民营企业在淘汰小炼厂的过程中利益会受损,但在研究机构看来,这对我国炼油行业的影响其实是有利有弊。
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由于石油炼化行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而小炼油厂缺乏规模效应,且存在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石油炼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