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巨亏 两大石油巨头再谋涨价

   2012-03-15 证券日报李春莲

51

核心提示:  成品油价格将启动年内第二次上调的声音近日愈发的强烈。  据多家机构预测,早在3月8日,成品油的调价

  成品油价格将启动年内第二次上调的声音近日愈发的强烈。

  据多家机构预测,早在3月8日,成品油的调价窗口就已经打开。而昨天三地的原油变化率更是超过了9%。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炼厂再次遭遇亏损,成品油或将再次上调,额度为400-500元/吨。

  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启动

  根据统计,昨日三地原油变化率为9.91%,实际上,自从3月8日调价窗口就正式打开了,但因两会原因造成成品油上调出现推迟。

  中宇资讯分析师申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品油价格上调预期会在15-16日两会结束附近,成品油零售上调政策或将执行,最终上调幅度可能在400-500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成品油价格刚刚在今年2月份进行了上调。

  根据发改委2月7日发布的通知,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结合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提高成品油价格。自2月8日零时起,上调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汽、柴油每吨均上调300元/吨。

  申涛认为,为避免炼油企业过度亏损,就必须及时上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因此,本轮汽柴零售价格推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可避免。

  此外,从经济、政治和军事几个因素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未来将一直处于高位。因此,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今年都将处于上涨的趋势,未来有可能还将继续上调。

  “发改委会兼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炼厂的生产积极性。适当压制炼油利润,从上调幅度和频率来适当控制成品油的涨幅。按照规定,此次每吨应该上调600-800元,但是目前各大机构预测的都是400-500元。”申涛说。

  石油巨头“按捺不住”谋涨价

  根据瑞姆亚太能源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中石油大庆原油结算价较2月上涨260元/吨,相关炼厂从2月份的微利转变为3月的每吨亏损114元;另一方面,由于迪拜原油价格上涨,使得加工进口原油的炼厂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至453元/吨。

  此外,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近日也对媒体透露,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公司2011年炼油板块亏损高于预期的500亿元,今年炼油板块亏损仍将扩大。

  交银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则表示,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将会分别达到610亿元及366亿元亏损。

  “近期从中石油内部人士处获得证实,两大公司已向发改委表达了建议,希望能在合适的时机上调油价。”申涛说。

  实际上,在国际油价高涨,而国内成品油调价未到位的情况下,两大石油巨头“逼迫”发改委涨价已经不是第一次。

  有业内人士指出,每次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都与两大油企抱怨炼油亏损,向发改委提交涨价申请不无关系。

  原油价格上涨没辙

  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均表示,由于中东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恐将一直处于高位。

  据统计,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双突破55%,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

  据了解,中石化每年生产原油大概4000万吨,但是加工的原油有2亿吨左右,意味着中石化70%到80%的原油需进口,而原油价格占炼油成本的70%到80%。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太高,要加大原油进口和储备。”申涛表示。

  此外,他还表示,面对高油价,地方炼厂相比中石油和中石油来讲,压力要稍微小一些。因为它在油品供应方面只占到20%的比例,如果没有利润可图,就会停产。此外,地方炼厂的生产成本低,利润可以保证。而两大油企则需要保证供应,如果不上调油价,过度压制炼厂利润,则会造成油荒。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巨头的炼油亏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两大油企顶着最赚钱企业的光环却总是喊亏,更因其以此为由伸手向政府索要巨额补贴。

  根据两公司年报,中石化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50亿、123亿、503亿元财政补贴;中石油2008年获得157亿元财政补贴。2010年中石油获得财政补贴15.99亿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国内成品油到一定程度再往上走的空间应该不是很大,需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倒挂,国家只能给予两大油企部分补贴。

  但是,分析师陈晴向记者指出:“从去年开始暴利税已经有所上调,两大油企的亏损幅度应该有所降低。而且,两大油企整体上还是盈利的,国家不应过度为其炼油板块亏损买单。”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