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讯 3月15日济柴动力总厂成都压缩机厂工程师张理利说“按采购合同,1500种压缩机备件中60%的备件4月15日到货,我们正紧锣密鼓准备呢。”。
压缩机备件集中储备,是中国石油继无缝管集中储备后又一大项材料实现集中储备,也是集团公司物资集中储备整体布局的重大举措。
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采购二处负责人介绍,压缩机备件集中储备如同将原本分散在几个篮子里的馍馍放到一个篮子里,既有利于集中采购,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又能使其他篮子实现零库存,降低费用。压缩机备件集中储备的效果,就是使原来6个油气田储备的价值2亿元的3000多个品种备件,变成在成都压缩机厂一地储备价值7000多万元的1500种备件,由6个油气田共用,实现集中专业化管理维护。这样的“篮子效应”,是集团公司多个部门、各油气田单位和济柴成都压缩机厂共同推进的结果。
破解储气库建设备件难题
为缓解每年冬季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从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出发,中国石油选出辽河油田、长庆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新疆油田和西南油气田6个单位,于2010年1月27日启动10个地下储气库建设,计划新增调峰工作气量244亿立方米。
储气库从2000米到4000米深度不等,地下情况不尽相同,需要不同功率的压缩机。压缩机是储气库的核心设备,好比人的心脏,由1000多个零部件组成,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心脏的工作。2010年3月,中国石油决定对压缩机长周期设备实施统一管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集中采购,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
2010年8月,集团公司实施储气库压缩机集中采购后,又进一步在备品配件方面确定各油气田公司和各储备库不单独建设备件配件库,由成都压缩机厂统一建库实施集中储备,实现各储气库备件零库存,降低生产运行费用。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组织相关单位编制统一的技术文件,形成四项标准化设计规定,为6个油气田单位开展储气库设计提供统一的技术文件,为压缩机备件集中采购和集中储备奠定基础。
集中储备清单和标准出台
“按照原来的工作程序,备品配件由使用单位储备。这样,6个油气田需要备件3000多项,需要资金2亿元,容易造成备件的重复储备和浪费。”一位直接参与备件采购谈判的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采购二处的员工说。
中国石油在对压缩机实现技贸一体化采购后,将备件集中储备管理提上日程。
2011年11月7日,储气库压缩机备件集中采购和储备会在成都召开。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西南油气田、大港油田、新疆油田和济柴动力总厂成都压缩机厂,以及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等单位30多位专家与会,共商大计。
在储气库压缩机规格确定的基础上, 专家根据“统筹管理、控制规模、科学分布、统一调配、供应及时、保障生产”的原则,确认储气库压缩机主机、压缩缸、联轴器、电机、空冷器、机组阀门、机组仪表和机组电气八个大项上千项的备件集中储备清单和储备标准。
按照满足新装一台机组的标准,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装备制造分公司、物资采购中心和各相关油气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1000多个小项的清单。
按照中国石油与加拿大普帕克公司签订的战略采购协议,2011年年底前执行采购合同,加拿大普帕克公司将按原来价格供货。清单确定后,采购中心采购二处加快与供应商谈判,经过多次交涉,12月22日签署合同,光协议的附件就有246页。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工作量,是前所未有的。但成果也是丰硕的,集中采购集中储备的1000多项各种规格型号的备件,价格是预算成本的1/5。
备件储备库建设彰显集中优势
3月初,成都压缩机厂一个200平方米的物资库已经腾出来,作为首次压缩机备件的集中储备库。为迎接4月15日首批备件入库,3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正在为ERP系统进行物料编码,此项工作将在3月20日前完成。
成都压缩机厂负责集中储备的张理利说,正规的集中储备库地面必须平整,要实现对备件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需要加快计算机软件建设和条码管理。
济柴成都压缩机厂是集团公司系统内的专业化压缩机制造厂。天然气压缩机备件在这里集中储备,不仅可以保证各油气田用户及时得到需要的备件和专业化服务,而且可以有效推进成都压缩机厂大型储气库压缩机国产化进程,提升中国石油装备制造水平。
物资采购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专业的压缩机生产厂,由济柴成都压缩机厂负责备件的集中管理、专业配送,提升了保障质量,有利于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同时,可以带动其技术服务队伍成长,实现从产品生产到服务的延伸。
可以说此次天然气压缩机备件的集中储备,是中国石油物资系统统一招标、集中采购改革的深入,突出体现中国石油“一盘棋”意识。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作为储气库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统一压缩机型号,推进集中储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使用单位的各油气田,顾全大局,密切配合,为采购中心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集中采购创造条件。物资采购管理部作为总部机关,发挥政策制定、领导和协调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在推进物资集中采购、储备方面的整体优势。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