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品大幅涨价 油价问题引关注

   2012-03-24 黑龙江晨报资讯黑龙江晨报资讯

62

核心提示:中国的油价原本是经济问题,但现在逐渐掺入了大量阶层性利益情绪,包括部分政治情绪。为化解这个问题,如果

  中国的油价原本是经济问题,但现在逐渐掺入了大量阶层性利益情绪,包括部分政治情绪。为化解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经济层面向公众解释,大概不会有效果。
  中国石油产品再次较大幅度涨价,每升破了8元,舆论怨声载道。由于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同国际油价挂钩,国内汽油和柴油越卖越贵是大趋势。我们或许早晚会迎来每升破10元的时代。
  但高油价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几乎和高粮价相当。高油价在一些国家被当成强制环保的利器,但在另一些国家却成了社会稳定的克星,油价上涨在世界各地区都引发过动荡。
  中国社会对高油价的不满,与要求大型国企改革的呼声复杂搅成一团。舆论形成了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高油价是“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捞取巨额垄断利润的结果。
  “两桶油”是中国的顶级国企,垄断性较强,它们同政府几乎是形象绑定的关系。社会对它们的不满,会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政府身上。
  因此在这个油价不断攀升的时代,政府必须让公众相信,他们买到的汽油,确实是当时最便宜的“良心价”,政府已经从这个价格中,拧掉了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所有“私利”。
  这样的信任当前显然不存在。围绕“两桶油”的内部利益存在各种传言,“天价酒”事件更增加了对腐败的推论。随着油价越升越高,不禁让人担心,老账新账或许有一天会同时爆发。
  中国油价的生成机制大概将不得不做出调整。调整的核心至少应有两点,一是让油价从确保油企一定的盈利规模,转向用它平衡全社会的利益。二是增加透明度,让油价生成机制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授权。这样就可以提前拆除油价不断上涨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中石油、中石化必须看清看准自己在中国社会的位置,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和社会做调整,与舆论做锲而不舍的艰苦沟通,扭转目前舆论对它们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客观而言,大型油企对中国改革开放是有功的。它们的员工走向世界很多动荡地区,与世界石油的老牌巨头竞争,大体保障了中国飞速增长的用油需求。它们虽有国内“垄断”,但在国际上堪称孤军奋战,不像美英的油企,有国家军事力量的护卫。“两桶油”的很多员工值得全中国的开车人向他们敬礼。
  但大型油企的“不透明”也是出了名的。它们与舆论的沟通之差,与一些民营企业和国外同行形成鲜明对照。它们给社会留下了“官僚机构”的印象。不了解它们的人,总会天然地把它们往坏处想。
  在中国这样的耗油大国,靠国家大量补贴维持低油价很不现实,但超出社会容忍度的涨价无论对经济还是对社会稳定都有风险。从长远看,能不能处理好石油产品的不断涨价,实现它的平稳,这是对中国社会的综合考验。
  油价生成机制被中国公众理解并接受的过程,就是人们重新认识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型油企的过程,这对改善中国大型国企的集体形象,对它们重新确定在中国社会的定位都很重要。甚至这还会影响到公众对国家的认识和感受。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