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年增270万吨汽柴油 破解“用油荒”

   2012-05-23 安徽商报本站整理

70

核心提示:  安庆与合肥,两座安徽重镇已被一条蜿蜒的石油管道连为一体。安庆石化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

  安庆与合肥,两座安徽重镇已被一条蜿蜒的石油管道连为一体。安庆石化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藉此项目每年增产的270万吨柴汽油未来或将通过石油管道流入你我油箱;而在这座工程的地表之下,一座防渗漏的“堡垒”亦在默默地拱卫着长江。

  据估算,安庆石化的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工程现场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目前,这个庞大工程的地下部分已经完工,地上部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相关工程人员董永彪认为,静静“潜伏”于地下、已经完工的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地上工程。

  含油水或是受过污染的地下水若通过地下水系突破不足十公里的禁区“潜入”长江,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新建的安庆石化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内,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受过污染的地下水想下渗,最先遭遇的就是砂垫层的阻隔;一旦突破了这一层,埋于砂垫层之下的在线检测管就会立即感应并报警;即便骗过警报又如何?向下之路只会更艰辛,4mm厚土工膜、2mm土工膜、4mm厚土工布构筑的三层堡垒会让它们无处遁形。

  项目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肖春宝告诉记者,投资1.32亿元修建的防渗漏工程在整个中石化也是首例,“有人说投一个多亿做防渗是零经济效益的投资行为,不划算。我不这么看,工程回报的是巨大的环境效益。 ” 为工程“著史” 工程变更单寸纸寸金

  身处这个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到处是成捆的CAD图纸和未开封的资料箱。记者眼中的项目设计管理部是一个十足的图纸大仓库。此地形容图纸和资料的量词不是“张”或者“套”,而是“箱”。而这些数以吨计的图纸和项目资料撰写的正是整个工程的“史记”。

  此刻设计管理部工程师王勇正埋头整理昨日刚到的94箱图纸。发图员郑耘则忙于将各类图纸通过网络签收系统发送给各个相关施工单位和部门。带着小货车去外地设计院拉图纸和三两天内熬夜处理数以吨计图纸的经历,都是王勇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笑言,要是把经手的所有图纸置于一处,“怕是只有火车皮才拉得动。 ”

  郑耘向记者展示各分支工程的工程变更,以“催化重整”为例,工程变更就达到114项、“丙烯腈”更是达到118项,“不要小看这一张薄纸,四月份有一项工程变更就直接导致了价值二十万元的工程投入的变化。 ”如此看来,小小变更单,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寸纸寸金”。 破解“油荒” 每年增产270万吨汽柴油

  安庆与合肥这两座安徽的重镇,正在被一条蜿蜒的石油管道连为一体。总投资约100亿元的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可再将安庆石化的原油加工能力由每年500万吨提升至每年8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也将使得出产汽柴油的总量每年增加270万吨,与此同时,石油焦、燃料油等低附加值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增产的270万吨汽柴油的大部分将通过输油管道直供省内市场,“这将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省内乃至中部区域市场的成品油供需矛盾。 ”安庆石化副总经理李继炳表示。

  李继炳透露,目前炼油项目累计施工进度已完成52.14%;而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另外重要一环——丙烯腈扩建项目施工累计进度已达69.63%.丙烯腈扩建项目一旦完成,安庆石化将超越齐鲁石化和上海石化,丙烯腈总产量可达到前两者之和。在安庆石化身后,依托石化发展,总投资20多亿元的安庆化学工业园,衔接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循环关系,编制6条产业链,即轻烃产业链、高分子产业链、氰化工产业链、合成气产业链、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园区企业时菱化工的高效液相色谱级乙腈和飞凯高分子公司的光纤涂覆材料,产量及市场份额分别为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一个总投资百亿元的大型石化项目,对于百姓来说,说近也近,说远却也远。

  近了说,“油价”,这是个每天都会触动百姓神经的字眼。毫无疑问,安庆石化800万吨/年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成,会对省内成品油供给带来极大的利好,将极大地缓解省内乃至中部区域市场的成品油供需矛盾。远了说,“200万吨/年重油加氢、200万吨/年催化裂化、50万吨/年气体分馏、140万吨/年双脱、220万吨/年柴油加氢……”似乎生硬的远在天边。

  但是,同步配套实施污水处理场异地改造、含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老区排水系统改造、油气回收、电厂烟气脱硫除尘改造等多项环保措施,似乎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安庆石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不仅重新选择清洁的加氢生产工艺,还将配套投入7.5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环保处理设施,油品质量全面达到国3标准,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降低 38.5%,COD年排放量降低23.7%.以上种种,又将这个新建大项目拉近到百姓身边。而其投资亿元建立的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更是在对工业、环境和人的关系拷问中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