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需求低迷 炼厂集体陷亏损

   2012-07-16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本站整理

62

核心提示:  “国际原油价格下调,并没有缓解我们的成本压力,更别提缓解经营压力了。”7月16日上午,山东东明石化

  “国际原油价格下调,并没有缓解我们的成本压力,更别提缓解经营压力了。”7月16日上午,山东东明石化负责销售的叶永胜说。

  201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下行通道,至今已跌去近2成。

  叶永胜坦言,山东东明石化今年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依然处在亏损状态,而在去年同期,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上升阶段时,东明石化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盈利。

  事实上,地方炼厂日子不好过,大量原油需要依赖进口的国有企业下属炼厂的日子过得也不舒坦。

  分析师说,炼厂原油的采购,依据进口或国内采购的不同,都是提前2个多月或十几天做计划,这些高价油需要一定的消化周期。而国内的油价又已经下调,这导致炼厂不得不背负较大的成本压力。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的依存度已经超过56%,国际油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炼厂的生产成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市场与信息处副主任祝告诉记者,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要承担市场保供的责任,一般要提前2个月购买原油,这意味着现在炼厂正在使用的是2个月前的高价油,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一位经营人员称,按照现在的成品油销售价格计算,加工原油不仅不能盈利还会亏损。

  成品油需求低迷

  国内成品油市场的需求低迷还在进一步加剧炼厂经营情况的恶化。

  祝长期关注国内的成品油消费变化,他告诉记者,上半年成品油的表观消费量与去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增速放缓,总量上差距不大。

  “2012年成品油市场上整体汽油需求相对刚性,柴油需求减缓。目前看近期几次油价下调对汽车的汽油消费影响不大,利好有限。柴油由于受到需求面萎缩影响,整体放缓。”

  分析师说,目前正处于柴油需求淡季,地方炼厂的市场交易情况持续疲软,炼厂库存高企,炼厂只有维持低开工负荷才能使其不至于库存过高无法消化。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开工率相对稳定,炼厂常减压装置开工基本在80%以上,与往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地方炼厂相对波动较大,前几个月一直在35%左右,成品油调价前山东地方炼厂开工率触及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在26%附近。

  叶永胜说,成品油市场的需求低迷已经影响到炼厂的经营。国际原油价格下调的同时,成品油价格也在下调,企业并没有能够扩大利润空间。“民营炼厂的对外批发价,比两大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低很多,没有优势,利润空间很狭小,虽然我们也制定了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措施。但是主要还是要跟着现在的市场,跟着经济政策走。”

  在叶永胜看来,地方炼厂和国有炼厂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能够自由销售,自由经营。但是在目前能源领域垄断性强的情况下,这些优势也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

  后市难言乐观

  7月国际原油呈现止跌反弹走势,7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应声下调后,国际原油期货价降幅收窄。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向上攀升,炼厂消化的原油将是今年二季度时进口的低价油,生产成本有可能降低。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下滑在降低炼厂成本的同时也会打压下游的油品销售,特别是在国内整体对成品油的需求放缓的大趋势下,贸易商的观望情绪将导致成品油的销售速度放慢。

  王金涛分析说,二季度的低价原油的确给炼厂降低了原料成本,但是今年炼厂的亏损压力,主要不是来自于成本,而来自于下游产品的销售不畅,受经济实体的影响比较大。

  来自需求层面的负面影响并不会一下子就消除。上周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增速为7.6%,达到三年内的最低。

  中国商业流通委员会石油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制约地方炼厂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油源上,地方炼厂的原油进口配额不够,影响到企业的开工率。

  叶永胜说,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期许,已经有好久,但是现在看,希望还是比较渺茫。

  中国海关部门上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炼油企业因国内石油需求不断放慢削减了进口量,中国6月份原油日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减少到了529万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原油需求量近期呈现出减少的态势。

  中宇资讯分析师桑潇预测,国内两大主力供应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原油加工量有所下降,未来国内市场供应相对减少,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得以缓解。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