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上调警钟再敲响 油品市场现连锁反应

   2012-08-25 东方网本站整理

40

核心提示:  从2月到8月三涨三跌,今年国内成品油调价频率之快远远超过前两年。在2011年和201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次

  从2月到8月三涨三跌,今年国内成品油调价频率之快远远超过前两年。在2011年和201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次数分别为三次和四次。

  受国际油价反弹推动,截至8月21日,国内成品油调价参照的三地原油变化率已突破4%,再度敲响油价上调的警钟。倘若国际油价维持当前走势,预计9月中旬国内油价或迎来一次上调。

  三地原油变化率涨幅破调价红线

  国内油价涨跌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息息相关。根据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由于伊朗原油受到欧盟禁运,北海油田减产以及叙利亚政局动荡等因素共同影响,近期国际油价,尤其是与国内成品油调价挂钩的布伦特油价反弹强劲。从第三季度至今(8月21日)WTI油价累计涨幅达到13.9%;布伦特油价累计涨幅达到17.22%。

  正是有了国际油价这条导火索,距8月10日国内油价上调不足两周,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变化率再度突破4%,这意味着年内我国第七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警钟敲响。

  多家能源研究机构监测数据均显示,截至8月21日,三地原油变化率已达到4.25%,自8月10日调价后,首次突破4%.东方油气网监测的三地原油变化率数值为4.055%,也已突破调价红线。

  分析师高承莎表示,近期国际油价反弹明显,三地原油变化率突破4%在意料之中。倘若按照当前走势,9月中旬国内油价上调窗口或再度开启。倘若原油在近日大幅下跌每桶8美元,并持续运行至满足22个工作日计价期,才可能化解这次调价。

  “当前虽距离调价时间窗口开启尚远,但国内市场看涨预期已十分强烈。”金银岛分析师李爽表示,按照当前国际油价走势推算,到9月中旬,年内第七次油价调整窗口或全面开启,预计上调幅度可能达到每吨400元。

  油品市场现连锁反应

  与往年相比,今年国际油价跌宕起伏趋势相对明显,对于今年前六次国内成品油调价,市场研究机构早在调价前就已做出明确判断。比如在7月11日国内油价实现三连跌后不久,研究机构就成功预测了8月上旬成品油价格可能上调。

  这次也不例外。对于预期中的年内第七次成品油调价,市场参与者早已做出反应。自8月中旬开始,批发贸易商开始补货,推动国内油品批发价格提前上涨,其中柴油涨势尤为明显。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0号柴油全国均价为每吨8088元,较8月10日上涨了188元,这已经比国家规定的最高柴油批发限价高出了105元。

  “目前这场石油公司推价热潮仍在延续,部分地区对外可能会持续限量销售,静待9月油价上调。”东方油气网分析师程瑞锋表示,国内不少地区柴油批发成交价已经高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批发限价,甚至逼近最高零售限价。

  批发市场上油品行情已被提前炒热,批零价差逐步收窄进一步压缩着加油站的利润空间。零售市场上加油站降价促销现象虽在持续,但也呈现出缩水迹象。

  据监测,自从8月10日调价之后,华东、华南成品油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地区,加油站优惠力度有明显收窄,其中上海、浙江两地主要石油公司基本取消了汽油的所有现金优惠(自助油站除外),而广东地区促销油站的优惠幅度均有每升0.05元-0.2元的缩水。

  人为“油荒”仍需提防

  根据往年的情况,从9、10月份开始,国内柴油逐渐步入需求旺季,而近几年在四季度国内局部地方经常会出现柴油供应紧张甚至闹“油荒”。

  对于今年四季度柴油的供需情况,国际能源资讯机构普氏能源资讯石化专家蔡淑萍表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今年全球石化行业需求整体疲弱,中国石化行业也不例外,这一态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好转。前几年四季度出现的柴油供应紧张,在今年复发的可能性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需求方面来看,当前油品供需情况尚无需担忧,可我国多次出现的“油荒”并不乏人为因素。因为后期涨价预期存在,而导致石油公司对外惜售、停批断供等现象在近几年经常发生。

  “石油公司盼着等到下个月涨价后再卖油,从8月20日开始,当地民营加油站就很难批发到油。”重庆涪陵区一位民营加油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限量销售甚至断供这种现象在当地经常出现。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等到了9、10月份农忙用油多起来了,民营加油站很可能闹起“油荒”。

  分析师陈晴也认为,虽然目前柴油需求尚未明显启动,不过沿海休渔期陆续结束、秋季农忙即将开启、物流业也步入旺季,柴油市场即将迎来年度需求最高峰。而考虑到油价上调预期存在以及成品油需求逐渐好转,预计后期石油公司屯购惜售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