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几度跌宕起伏,波动趋势明显放缓,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预期已经基本落空。
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饱受诟病的同时,一再风传的定价机制改革迟迟未能出台,又一次引起人们对定价机制改革的关注,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我们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始2009年,那年开始实施的定价机制,简言之就是考虑国内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实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有控制的接轨——当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变化率达到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可以进行上下浮动调整。
不过随着这一机制的实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以22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情况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否,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跟随国际油价变化情况进行滞后调整的机制。由于定价机制披露了价格调整的条件,加上调价周期相继时间长达近1个月,于是,每次调价之前,市场上大体就可形成预期,导致一些社会油商加紧囤油,加剧了油品供应和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对成品油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在油价波动幅度较大时,这种冲击就更为明显。
影响突出表现为:一是放大市场调价预期,促动投机囤积套利;二是调价具有滞后性,无法对市场供需关系做出准确反应,导致涨易跌难。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种种不合理性,也成为引发油荒、加油难或涨价前连夜排队加油的主要诱因。
此外,国内油价“涨多跌少”也逐渐显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国内油价一共进行了21次调价,其中油价上调13次,下调8次。汽油每吨累计上调5070元,下调2360元;柴油每吨累计上调4820元,下调2310元。因此,自打这一机制实施起,就一直争议不断,改革定价机制的呼声也水涨船高。
对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将逐步完善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便是“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但是,由于自去年下半年起,国内通胀及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制约,尽管改革现有定价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新定价机制的出台却似水中月、镜中花,遥遥无期。
目前来看,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有两点比较突出,其一为“缩短调价周期”,也就是缩短调价时间,加快调价频率,并相应地减少每次价格调整的幅度。这方面的改革首先会使成品油市场与国际市场更贴近,实现成品油价格从“滞后定价”逐步过渡到“实时定价”,把成品油价格改革推向更合理的方向;其次,对于炼油企业而言,在相应的条件下灵活地按照机制调整成品油价格,将更容易掌握自己的命运,减少亏损;另外,对于整个成品油市场而言,新的机制可以更好地平衡国内资源,杜绝囤油、摒弃投机以及减少走私、远离油荒。
其次,“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国家发改委将放开油价的“调价权”,在一旦达到上调或下调的时间下,企业可以自动地调整油价,或者是由权威机构比如新华社来公布成品油的价格调整,使得成品油定价机制逐渐走向市场化。
同时,鉴于石油消费的特殊性和未来国际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必然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控制,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积极影响、调节油价,对执行市场化的石油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同时仍保留当发生重大变故或其它原因导致油价超出宏观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实行价格管制的权力,最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与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三连跌”的时候,市场一度猜测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完善改革或将迎来推出时机,不过最终并没有实现,国际油价便又进入了上涨的趋势,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改革推出的时机最终“稍纵即逝”。
而从目前来看,国际油价近期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大选临近、石油市场需求不佳等利空因素影响下震荡下滑。就国际环境来看,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改革推出的新时机再次到来。就国内情况来看,CPI自2012年5月以来持续控制在3%下方,通胀可控;而且受经济整体疲软的影响,需求增长不明显,市场基本面较为温和,也利于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改革的推出。
从国内的能源大环境来讲,目前我国的成品油需求增长很快,自2001年至今的10年来,我国的成品油平均需求增长在4.15%,而且产能浪费也很严重,而且目前过长的调价周期还造成了一定的投机。尽早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改革,可尽早结束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扭曲现状。而对于百姓而言,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改革后,“涨多跌少”的情形有望得到一定的改善,消费者的油价分摊份额也可因此而降低一些。
当然,对于成品油定价机制而言,完善改革只是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之后还会有更多方面的完善改革推出,彻底解决目前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不接轨的问题,直至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全以市场为坐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