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我们的海外扩张战略已经在加快了,”11月12日,傅成玉在伦敦对本报记者说,“但也没必要变得更快。”
自2011年4月出任中国石化[6.02 -0.66%]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利用其丰富的海外并购和资本运作经验,重构中石化海外扩张战略的努力,令全球石油业界瞩目。去年中国企业完成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石化占了5宗;今年,继收购美国Devon公司在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33.3%和Talisman英国子公司49%股份、首次参与北海油气开发之后,近日业界又传中石化有意以20亿美元代价收购法国石油公司Mourel & Prom。
傅成玉对该传言不置可否,“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一年要筛选很多项目,”他说,“但筛选不等于就要做,之后还要谈判,对方有意向再一点点谈。而且有很多项目在同时谈”。 2002年以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加速购买上游资产。据傅介绍,仅中石油加上中海油两家公司这些年在美国的投资就已经不下于200亿美元。
傅成玉说,我们到海外投资,第一是要增加全球石油供应量,借此稳住油价,这对全球经济才有好处;第二,作为企业,出去投资是为了赚钱,但我们投资赚钱时,一定给当地社区、政府和人民带来益处。
傅成玉此行主要是为了出席当晚在伦敦举行的2012年度“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颁奖典礼,傅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石油企业领袖。
《21世纪》:这几年随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大手笔收购油气资产,在西方世界引发一些争议,您怎么看?
傅成玉:未来十年左右,中国要适应在“中国威胁论”的环境下去发展,不要指望别人很快能理解和接受,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跟他们沟通、处理好,要改善我们投资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我们到海外投资,第一是要增加全球石油供应量,借此稳住油价,这对全球经济才有好处;第二,作为企业,出去投资是为了赚钱,但我们投资赚钱时,一定给当地社区、政府和人民带来益处。
总之我们该做啥做啥,不能听蝲蝲蛄叫唤就不种黄豆了(东北俗语:意喻不能因为有人泼冷水或恶意反对就不敢干了);不过,你种黄豆还得跟蝲蝲蛄商量好,种黄豆对你也有好处,要讲究方式方法。
2005年中海油想收购优尼科,美国政府反对,后来我们又进去为什么再不反对了,就是改变策略。现在经济不好,保护主义抬头是正常的,美国欧洲都如此。但如果能让当地企业说好,让当地政府和民众感到宽心,我们就不会遇到太多阻力。
《21世纪》:中石化在做海外收购决策时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什么?
傅成玉:首先要明确企业在哪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其次,目标跟能力匹配,包括管理基础、财富基础、人力资源基础,这都是配套的;第三,作为新进者成本肯定更高,凭什么来竞争过别人,这个一定要清楚。
我们去收购公司,最终不是看贵贱,最重要的是到手能不能增值,这个搞不明白,风险可能就跟着你了。比如中海油当年收购优尼科时,雪佛龙出160亿美元,我们出180亿美元,凭什么多给20亿?因为我们能拿回更多钱。
优尼科的主要资产是天然气,油气公司的股价高低跟储量多少有关,这家公司的气折合42亿桶,但是在股票市场只能登记17亿桶,因为按照纽交所制度,登记的储量必须有长期合同,但当时全世界都没有长期市场。雪佛龙为什么不给那么高价,因为它自身已经有很多气卖不出去,再吃进来的话负担就重,所以它报价160亿之后股价还往下跌,因为股东不看好。
我们跟他不同,拿到这些天然气资源,在中国市场立即可以签协议,签完了,登记储量从17亿一下变成40亿,那家公司当时是130亿美元市值,我们就可以让它变成200亿市值。收购完之后,我们的股票也涨了80亿美元。
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收购,从中海油到中石化,没有一笔失败的。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浮躁阶段,干什么都是急于求成,这是企业最忌讳的。到了哪个阶段就做那个阶段的事,没到的话,就去培养能力、把基础打牢。不能干什么都一窝蜂。
《21世纪》:在中石化的整体战略布局上,哪些领域会是未来努力的重点?
傅成玉:首先是要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咱们国家的化工都是用石油作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在全球排第三、第四位。但现在每桶石油在100美元以上的话,如果油价维持很高,整个行业就垮了,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我们得把原料从石油慢慢过渡到油占比重越来越小,通过使用煤、天然气,以及我们炼的轻油,再发展一些生物柴油等。
第二,我们的产品结构要调整。咱们的化工过去是重化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不能再走这条路,必须低耗能、不污染、少污染。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