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提高天然气商品量的探索与思考

   2012-12-05 中油网本站专稿

61

核心提示:国际能源网讯:11月底,记者到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二厂采访时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从今年年初到11月初,这个厂实
国际能源网讯:11月底,记者到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二厂采访时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从今年年初到11月初,这个厂实际外输天然气量由负数增长到3390万立方米,利用零散天然气发电2375万千瓦时,从往年“借气过冬”到实现自给自足良性发展,累计创效4000多万元。

  机制创新 “小气”变“大气”

  采油二厂管理的油田断层多、构造破碎、油层变化大,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为确保原油稳产,采油二厂曾一度“重油、轻水、不管气”。今年年初,这个厂的天然气商品量为-239万立方米。

  今年,采油二厂着眼油田科学发展、良性发展,经过广泛调研,理清思路,充分看到天然气生产中蕴含的效益潜力,在确保原油稳产的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好天然气这篇大文章,并确定全年天然气生产经营增加1000万元成本收入的目标,从完善管理机构、夯实气源生产、梳理工艺流程、拓展供销渠道四个方面落实到位。

  采油二厂调整天然气管理机构,梳理整个天然气系统。以往,天然气管理中心仅有3人,从开关井到运行进行统管,员工力不从心,管理难度较大。今年年初,采油二厂成立天然气协调小组,统筹调动天然气生产资源,深挖管理潜力,明确管理职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考核方面,采油二厂把各作业区的天然气生产与原油生产一样进行考核,每日在厂网络信息门户主页上显示,强化日常检查督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套管理“组合拳”打出后,采油二厂实现了由“重油轻气”向“油气并重”的转变,昔日的“小气”变成“大气”。目前,这个厂每日的天然气商品量由去年年底的-2.7万立方米增至今年11月初的17.4万立方米,相当于多打几口高产气井。

  记者感言:由原来的轻视到现在的重视,企业负责人认识到位和管理机制创新至关重要。对于油田开发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天然气对改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不可或缺的。

  开源节流 资源有“底气”

  思路到位,措施也要到位。采油二厂开源节流,保障资源有“底气”。

  这个厂恢复长停井、闲置井生产,深挖老井天然气潜力;实现管理增气,聚少成多,在470口老井加装单流阀回收伴生气;对新投井做到早参与、早介入,及时将试油期间牛东101井的“湿气”引入系统,既增加了天然气产能,又避免了外排污染环境。

  今年年初以来,采油二厂综合分析天然气生产、输送、自用和销售等情况,多次对霸州地区霸一计站的6个用气大户仪表进行校对,每天减少天然气损失近5000立方米。

  为堵塞天然气系统管理漏洞,提高系统效率,采油二厂采取改换部分老旧气管线、改变气管线流程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然气损耗。针对天然气工艺流程中存在的大输差现象,这个厂更换了已运行30多年的天然气管道,避免了损失。

  为了节约每一立方米自用气,这个厂认真查找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精确调控生产用加热炉温度,给所有产气油井加装回收装置,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源节流。

  记者感言:老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后,要实现天然气良性发展,资源始终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采油二厂多措并举,做活了深挖潜力、掌控资源这篇文章,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开源节流,为天然气发展积蓄了能量。

  综合利用 为增效鼓足气

  采油二厂做好天然气综合利用,让每一立方米天然气都能创造最佳效益,为增效鼓足气。

  今年,采油二厂把更多气源转化为电能,天然气发电机组已达14台。这个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发电量,将文11发电站变压器容量由800kVA扩容至1250kVA;在油井上安装20台单井天然气发动(电)机,深挖单井天然气发电潜力。截至11月20日,采油二厂今年利用零散天然气发电237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发电量975万千瓦时,年累计节约电费1644万元。

  在天然气综合利用方面,采油二厂加强与周边地方企业合作,将零散产气点苏16、苏37—1、苏42等井的低压零散气回收外销,努力增加天然气商品量。

  采油二厂管理的岔河集油田低压系统生产的伴生气,主要用于为生产生活发电等。冬季气量基本平衡,但夏季由于生产生活用气量减少,形成大量富余气量。由于天然气管网不完善,这部分气以前无法实现综合利用。

  今年,这个厂实施岔河集油田富余伴生气增压方案,使岔南站两台增压机的天然气处理量达到每日3万立方米,增加1.5万立方米天然气输送到北京供气管网,提高了低压天然气的利用率和商品量。

  记者感言:只有综合利用天然气,进行市场化经营,才能创造更好效益。从采油二厂的经验看,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是油田开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天然气资源接替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