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瞄上美洲页岩气

   2013-02-04 中国经济时报本站整理

52

核心提示:  伴随着国内页岩气开采热潮的兴起,中国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开采经验相对成熟的海外页岩气市场,

  伴随着国内页岩气开采热潮的兴起,中国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开采经验相对成熟的海外页岩气市场,一股由中国石油巨头掀起的并购热潮已经出现。

  2013年1月31日,中国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中化集团宣布,斥资17亿美元收购美国先锋自然资源集团旗下的页岩气资产,这是中化集团在海外的首个非常规油气项目。

  至此,国内排名前四的国家石油公司的触角已全部伸向页岩气市场相对成熟的美洲,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早在一年前已开始密集地购买美国和加拿大的页岩气资产。

  中化集团并未披露此次交易的详细细节,外界推测,除了获得海外油气资源外,中化集团还希望借机接触到页岩气开采的相关技术,并复制到国内市常

  双赢背后的战略转型

  虽然与中国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并购项目相比,17亿美元的投资额总量并不大,但在中化的海外收购历史上,规模排名靠前。

  中化方面表示,此次双方交易的资产高度集中在Wolfcamp页岩层核心区域,区域内已钻上千口直井、超过400口水平井,地质认识较为清楚,具有开发多个目的层的巨大潜力。

  截至目前,中化集团历史上最大金额的一笔海外并购案发生在2011年4月,中化集团通过香港子公司以30.7亿美元成功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权。2012年10月,中化在巴西Peregrino海上油田的评价井钻探成功。

  虽然是中国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但是中化在体量上与排名前三位国家石油公司存在一定差距。正略钧策管理资源机构分析师连昱分析说,中化集团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海外页岩气项目中,凸显出企业的经营战略。

  从2011年起,中国已经开展两轮页岩气招标,中化虽然并没有出现在页岩气招标的中标名单中,但是从接近中化的人士处获悉,中化对中国的页岩气资产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将有利于弥补其国内上游资源相对较少的短板。

  2002年,中化集团成立了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目前公司大部分的油气资产均位于海外国家,其中南美和中东地区是其主要战略区域,在中国国内的油气资产则主要位于渤海湾地区。

  中化集团提供的信息显示,1998年至2011年,公司海外投资累计约850亿元。截至2011年底,公司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营业利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7%、76%和29%;海外运营的经营机构超过60家,是国际化指数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

  美国先锋自然资源集团1997年由美国德州的两家能源公司组建,目前在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市值为147.78亿美元,并不属于美国石油企业中的第一梯队,却是德州地区唯一一家在做大规模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企业。连昱认为,中化和美国先锋自然资源集团的合作或将实现乘法效应,增加双方在各自领域中的实力。

  上周美国先锋自然资源公司与中化集团合作的消息发布后,两家公司股票价格均上涨。此前,类似的一幕也同样出现在其他中国石油企业并购的海外公司身上。

  潮涌与难题

  富含页岩气的美洲国家最近频频向中国的石油企业伸出橄榄枝。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一位人士说,近几年来,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的大量开采导致价格下调,不少从事页岩气勘探和开采的公司均陷入经营困境中,通过出售资产来渡过难关,为中国的石油公司们提供了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曾在2012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透露,“中国石化将继续投资于海外资产,尤其是页岩气,我们跟美国及加拿大多个公司都在谈。”

  连昱注意到,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石油公司页岩气资产时控股的比重都在50%以内,没有争取控股权,而是更看重参与的机会。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设置的准入门槛较低,企业都看好中国页岩气开采的前景,参股海外页岩气项目的目的之一是想获得开采技术。”

  但是中国的石油企业想要通过海外并购的捷径,获得开采页岩气的核心技术并不容易。

  一家总部在欧洲的石油企业的人士说,外资企业不会将核心技术轻易转让给中国的合作方,参股的方式只会让合作方接触到一些外围的技术,对核心技术都执行严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即便合作方愿意花钱买,拥有者也未必愿意冒着失去核心竞争力的风险出售。

  按照惯例,中化并购美国自然先锋集团页岩气项目的交易将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审批,预计在2013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并购完成后,中化将首次进入美国的油气上游领域。

  中化集团副总裁张伟表示:“通过本次交易,中化集团将获得美国页岩油盆地的优质资产,进一步优化中化对外投资的资产组合。在未来几十年中,我们期待和美国先锋公司能在项目的共同开发上取得成功,并继续加强双方的合作。”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