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产业向深海进军

   2013-04-02 中国石油报魏枫

68

核心提示: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上,IPTC三个卓越执行项目中的两个都是海洋油气开发深海浮式生

  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上,IPTC三个卓越执行项目中的两个都是海洋油气开发深海浮式生产平台项目,其中法国道达尔公司安哥拉帕兹佛罗(Pazflor)油田及深海超大型浮式生产装置获得了IPTC的最佳项目执行奖。

  这个油田覆盖区块600平方公里,相当于韩国首尔市区大小,从4个独立储层中开采两种品质油,通过一个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连接海底开采系统。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800米油气分离技术,水下设备的维护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最高实现石油日产量22万桶。在帕兹佛罗油田的投产和发展的带动下,安哥拉将有望超越尼日利亚,成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

  随着陆地和近海油气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深海资源潜力巨大,未来深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将成为世界能源博弈的重要筹码,直接影响到能否在未来能源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巴西是凭借深海石油开采技术“平步青云”的代表之一。在政策支持和创新技术带动下,巴西在深海和超深海石油勘探开采领域都具备了世界顶尖的技术和经验,未来有望跻身全球前五大石油生产国。

  实际上,我国的深海资源也非常丰富。据统计,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为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6万亿立方米。尤其是中国南海,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傅赛说过:“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新能源。中国新能源主要依靠深海取油和非常规页岩气的开发。”但新能源的获得都需要技术的跟进,“有需求、有储备、技术跟不上”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

  技术开发理念先行,思维方式决定技术高度。过去十年,我国海洋石油技术开发快马加鞭发展迅猛,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尚起步阶段,与欧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经验、技术。但虚心学习不代表盲从。之前锰结核较受关注就研究锰结核,后来可燃冰成为世界焦点就研究可燃冰。世界热点不一定是我国急需的。我们应结合自身深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找到科技短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现代的深海竞争,实质上就是高科技的竞争。以深海油气开发装备为例。我国仍是低端产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高端的制造和设计则一直被欧美企业垄断。2000年以来,我国建设完成和在建钻井平台中70%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初凤友在提到我国深海探索起步晚时,形象地比喻:“在我国刚开始学会走路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跑步前进了。”我们可以借鉴欧美企业的发展经验,但真正核心的技术和理念却是被欧美企业垄断并保密。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欧美先进的技术,而应“甩开拐杖”,提高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完善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实验手段。其中,亟待关注的就是基础科学研究。一直以来,我们过分在乎最终的结果,但海洋技术非“空中楼阁”,深海材料、深海工艺等是深海石油装备和勘探开发的“地基”,同时也是推动深海石油技术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近几年,随着我国“海洋石油201”、“海洋石油708”、“海洋石油720”及“海洋石油681/682”等一批中国制造的深海利器的投产使用,中国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的自主研发技术已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去年,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开钻更是开辟了我国石油公司首次深水油气的勘探,向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未来,中国油气产业在敢为人先的理论创新方向的引领下,在科技进步提供的创新力量下,必将蓄势待发,向着深海领域稳步、大步进军。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