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巨无霸”带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

   2011-05-13 石化石化

664

  5年内将再造一个新惠州1988年春,原惠阳地区一分为四,惠州市宣告成立,当年惠州市的GDP是80亿元,工业总产值58亿元;当年1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层首次踏足惠州,为建一个250万吨级的炼油厂选址进行考察。

  弹指一挥间,18年过去了。2006年春,惠州市GDP已达803亿元,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也从当时的27%跃升至55%,惠州从一个农业市变成现代工业城市;投资逾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项目今天举行投产庆典,当年的250万吨炼油厂也变身为年产80万吨乙烯及230万吨各类化工品的综合型石化企业。

  创业艰难从零起步

  今年69岁的黄成和是中海壳牌项目的“元老”。1987年,这位其时已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石油人任务是组建惠州能源开发总公司,为惠州筹建炼油厂作准备。

  他告诉记者,当年,惠州要上炼油项目的想法刚好与中海油的的想法不谋而合,双方有了初步的合作意愿。1988年1月28日,由黄礼欣、陈国铭、周青松等12名专家组成的中海油考察组应邀来到惠州。“那个时候那个苦啊,条件很差,从惠州到大亚湾根本无路可走,得绕道惠东平山,进一趟澳头港得半天时间,当时澳头港只是一个小码头,号称1000吨级码头,实际上只能停泊500吨级的小船,大亚湾放眼放去,满目都是海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是零。”

  “惠州市领导下决心改善基础设施,为这个项目落户惠州创造条件。首先是要拉通惠州到淡水的那条路,经常我们去修路现场办公时,车子陷在泥地里出不来,几个主要领导就和我们一起推。当时全惠州就三辆吉普车,为了保证项目的落户和上马,市里硬是拨了一辆给能源总公司,那种效率那种激情实在令人感动。”

  1988年11月,英荷壳牌提出与中海油合作。当年11月1日,英荷壳牌公司杨锦权博士等8位国外专家抵达惠州。经过3天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大亚湾澳头镇的喜洲岛(水深达22米)可以建10万吨码头。最后,在壳牌老板的坚持和惠州方面的不懈努力下,中海壳牌项目终于决定落户惠州大亚湾。

  三大效应改变惠州

  去年惠州实现GDP达803亿余元,比上年增长将近16%。“十五”期间,该市的经济总量更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这其间,惠州依靠的是两大产业支柱,一是以中海壳牌项目为核心的石化产业,一是传统的电子产业。

  有关专家曾概括了该项目可能带给惠州的三大效应:一是龙头带动效应;二是直接拉动效应;三是间接拉动效应。如今,这三个效应正一天天地释放,并且迅速地改变着惠州。

  龙头带动效应主要集中在大亚湾石化区。目前大亚湾30平方公里的石化区内,在谈在建的大项目和石化中下游项目已达26个,总投资810亿元。迄今为止,大亚湾石化区的投资密度已达每平方米上百万元。

  直接带动效应则主要表现在:项目年产值130多亿元,年上缴税额约17亿元,直接吸引1500余人就业。此外,项目相关的配套和公用工程项目17个,投资总额亦达78亿元。

  间接拉动效应则更为老百姓所关注。中海壳牌一落户,惠州的房地产业一路看好,仅仅去年,该市的房地产销售收入达35亿余元。从去年开始,这种拉动效应正逐渐从惠州市区向惠阳和大亚湾延伸。与此同时,惠州的商贸业也迅速发展,大商场开始占据惠州商贸的主导地位。

  奠定百年发展格局

  “至2010年,惠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700亿元,五年内再造一个新惠州。”日前,惠州市委书记柳锦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展望惠州的未来。

  柳锦州说,“十五”期间,惠州市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2005年惠州市GDP突破了800亿元,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是惠州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成投产和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的动工,惠州百年发展格局已经奠定,跨越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惠州市长黄业斌介绍说,“预计未来3年,大亚湾石化区的投资规模将达到800亿—1000亿元。到2010年,仅大亚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将达到500亿元,工业产出则达上千亿元。”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