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石油油品降耗增效齐发力

   2013-05-23 中国石化新闻网本站整理

95

核心提示:  国际能源网讯:今年以来,长沙石油分公司紧紧围绕经营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作重心,以狠抓数质量降耗管理为

  国际能源网讯:今年以来,长沙石油分公司紧紧围绕经营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作重心,以狠抓数质量降耗管理为突破口,多措并举齐发力,截至4月底,公司汽、柴油损耗率较省分公司控耗标准分别降低了0.15个千分点、0.4个千分点,综合损耗率较年初降低了0.44个千分点,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油品降耗成果。

  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将控耗标准作为“起跑线”

  加强调研,深入查找超耗原因。年初以来,该公司领导、相关部门深入库站,通过现场查勘、与员工座谈交流等,从油品储存源头到物流运输、消费终端,从客观条件到主观因素,从现状差距到形势要求等方面,该公司将所有情况汇总,全面掌握了油品超耗存在的一些主要因素,为对症下药、加强整改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加强整改,全面督导重帮扶。今年作为“管理提升年”,该公司把油品数质量管理作为切入点,从3月份开始,建立了公司领导分片包干、机关科室联站的管理责任制。分片的领导、科室每月做到对所联系片区站点督导一遍、完成2—3座加油站校机、监督10车次以上的卸油作业、开展一次数质量专题座谈会。2个多月来,该公司完成了全区加油站和油罐车油罐容积表的校准,对存放时间过长的油品进行了抽检,并对部分加油站管线渗漏等问题进行了整改等,尽可能地从硬件上消除影响油品数质量的客观因素。如该公司经理曹小攀在金桐加油站调研时,针对油罐区93#管线渗漏的情况,当即安排零售管理部进行管线更换,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该站完成了管线渗漏整改,93#汽油损耗率也由年初的5.21‰下降到了2.9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法纪观念。油品作为一种有价商品,该公司专门分设了数质量管理部门,并在县片区设置了专门的数质量管理岗位,以加强了对油品数质量的监管职能。在人员、机构到位后,该公司不仅加强了数质量专职岗位的法纪教育,还组织全区片区经理、加油站长、计量员集中学习“油品交接三方管理办法”、“卸油十步法”操作流程,确保人人考核过关,以着力打造责任心强、作风过硬、专业素质高的员工队伍。

  强化考核,架起数质量超耗处罚“高压线”

  从2012年初开始,该公司建立了数质量管理超耗索赔制度,对加油站油品数质量管理上实行了严之又严的责任追究,明确商品超耗相关人员共担赔偿责任,去年一年,该公司汽柴油损耗均控制在了全省平均水平之内。今年,该公司又规定,凡是连续2个月损耗排名在后20名的加油站计量员调离岗位,凡连续3个月损耗排名在后20名的加油站站长调离岗位,做到每月下发《加油站零售损耗排名通报》,督促片区、加油站强化责任心,主动想办法降低油品损耗。

  今年以来,该公司还出台了《公司领导干部及机关科室定点联系片区加油站损耗管理责任制》,对分片、定点联系站点的6个小组,分别与所属片区加油站损耗高低挂钩,对所属片区汽、柴油零售体积损耗率每低于(高于)省公司标准1个万分点,按比例奖(罚)相应定点联系小组所有成员的当月绩效工资,以激发公司成员对数质量管理的工作热情。制度出台后第二天,该公司经理带头,领导班子成员均向财务部门递交了3000元降耗风险金,按月奖罚兑现。

  突出效益,托起经营扩销增效的“生命线”

  该公司在加油站油品管理上把好进油、卸油、库存、设备四道关,注重细节管理,滴滴计较,有效降低了油品损耗。截至4月底,该公司销售各环节油品总体盘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加强对加油站损耗的监控,该公司从3月份开始对加油站实行10天一次的预盘底制度,分片区、分加油站、分油品品种列出损耗情况,对超耗的加油站及时查明原因,立即跟踪整治,通过预盘点实行超耗预警管理,加强了对加油站油品损耗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长沙分公司把优化加油枪配置作为一个重要增量增效项目来抓。如部分加油加气站受场地限制,加气车辆加气排队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车辆进站加油。为此,该公司将加油、加气车辆通道完全隔离开来,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好加油加气车辆排队秩序,还有利于提升加油增量空间。该公司还将闲置的加油场所充分利用起来,如在省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分公司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将石马、环城加油站分别增设了1台自助加油机,目前两站日均增量达1000多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