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油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民营炼油企业进口原油大门也将敞开。但门槛该设多高,一直是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1992年,石油行业曾向民营企业开过一道口子。在进入门槛最低的零售环节,民企一度成了主要渠道。1999年,民营加油站数量占比接近九成,加油量占至六成。
“黄金七年”之后,便是民营炼油企业的漫长冰封期。直到2013年10月14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文件,才让翘首企盼石油行业改革多年的民营企业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一定要开放,但是对民营企业开多大口子还应该谨慎。”中国石油(8.16, 0.00, 0.00%)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强调。
进口门槛之争
CEI:原油进口对民营资本开放的呼声渐高,目前政策也处于讨论阶段,为什么迟迟没有落地?
董秀成:这实际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从大公司来讲,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些小地炼遍地开花,甚至打价格战,压缩其利润空间,导致行业无序竞争加剧。但这些地炼企业又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怎么说,他们现在还活着。要么把这些应该被淘汰的地炼企业关掉,要么让他们正常地活下去。所谓不正常,是指比如不能和大公司一样,直接进口原油等。这个争议在学术界、政界和商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家也迟迟下不了决心。
CEI:迟迟没下决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董秀成:怕步铁矿石后尘,这是国家迟迟没开放原油进口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得争论多年的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但市场就应该开放竞争。原油开采一定要控制,这属于国家资源。但原油是个大宗商品,市场化没有问题。
CEI: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开放的话,门槛定多高合适?
董秀成:这个事情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开放,关键是最后制定政策的门槛有多高,也就是开的口子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的问题,最终想让多少地炼企业进来。争论这么多年了,现在应该到了下结论的时候了。
我认为将地炼企业都放进来肯定是不可能的。进来的话也应该符合两个大前提:一个是规范性,一个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地炼企业一定进不来。
CEI:对于现在初步制定并讨论的门槛,有何看法?
董秀成:现在讨论的门槛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到底合不合适很难说,毕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也不一样。对地炼企业来说,还有很多达不到标准,肯定觉得不合适。但对几大石油公司来说,可能就觉得门槛偏低。这是国家产业政策综合平衡的一个结果,很难界定合适和不合适。
CEI:如果开放的话,关于配额划分的问题怎么处理?
董秀成:企业获得的配额会和经营挂钩。比如,今年非国营贸易原油配额指标为5000万吨,某地炼企业申请到400万吨。到年底我会考核你,如果只完成200万吨,明年就会降低你的配额指标。
肯定有些地炼企业会提出配额不够、很难解渴的问题,因为每家分到的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利润大幅提高。但国家不会这么想,它是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去看问题。今后配额可能会逐年增加,但不会刚开始就给出很大一个盘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EI:那么放开原油进口的话,对整个行业来说,会存在哪些利弊?
董秀成:对民营资本开放原油进口,一定对大型石油公司形成冲击。民营地炼企业的开工率会有所提升,市场好的时候,供应能力就会大幅提高,油价高的时候,可以和大公司争夺市场。相对应的就是大石油公司的开工率可能会因此降低,从而加剧竞争。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油价上涨会得到抑制。
但是,如果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话,一些小炼厂盲目无序扩大产能的情况也会出现。一些离门槛比较近的企业,可能会想办法去完善自身力争跨过门槛,但相差较远的企业可能未必去为了达到门槛而投入大量资金扩产,因为投资回报率可能不会很高。
一旦政策落地,也会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不规范”的地炼,我是“规范”的地炼,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希望你死、我活。但一旦给我进口原油权后,我可能会将这些原油偷偷卖给你。比如我可以进口200万吨原油,其中50万吨卖给你了,这就导致你和我都活了,而且比原来活得更滋润。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监管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是等事情发生了才想起来监管。从政策角度来说,国家肯定告诉你,进口原油要自己炼,不得转让。但私下交易国家是不会知道的,总不能天天派个人在那里看着吧。这就导致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地炼企业。为什么不敢开放,是因为有好多像这样的隐形问题存在。
油品升级怪圈
CEI:有人认为油品升级会让地炼企业死掉一批,怎么看这个问题?
董秀成:油品升级总体来说,对地炼的影响要比三大石油公司大一些,因为大公司基础很牢,而大部分地炼企业的基础相对较差。比如产能规模小的地炼企业,在油品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更换一些先进的设备,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平摊到较小的生产规模上,就会使每吨成品油的成本高企。
大炼厂和小炼厂上同样一套装置,分摊后的单位成本会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对小炼厂的影响一定比大炼厂要大,因为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有些地炼企业规模稍大一点,原来的技术基础也比较好,即使没有国家油品升级要求,也可能有能力生产高标号的油品,这些炼厂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些小炼厂连国三标准的都生产不出来,油品升级对这样的企业影响就会比较大。
CEI:那一些达不到标准的小地炼会真的死掉吗?
董秀成:即使油品升级大限时间到来,那些没达标的地炼企业也可能会生存下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初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文件整顿市场,要取缔不规范的地炼企业,最终只留合格的21家,但好多地炼企业依然存活至今。那种打击力度要比油品升级大多了,但都没有达到效果,如今的油品升级压力也不会让其完全退出市场。有人说现在山东有70多家地炼企业,其实还有很多小规模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存活下来,单靠油品升级让他们死掉似乎不太可能。
CEI:除了地方政府保护外,他们至今存活的其他原因还有哪些?
董秀成:为什么能活?首先加油站采购的油一般都能符合国家标准,他们不会冒这么的大风险去采购不合格的油。但是,有人会买这些地炼企业的不达标油进行调和。所谓调和,就是用质量好的油掺进里面,将不达标油调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油。挣多少钱谈不上,但至少能让不合格的油经过一系列加工最终达标。过去国三标准的时候也是这样,有的地炼企业可以自己调和,也有些卖给专门做加工的调和厂,这种现象很普遍。
CEI:像这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吗?
董秀成:地炼的情况太复杂,他们的油源也有很多渠道。比如,中海油自己的油,由于加工消化不了,但卖给中石化和中石油,他们又嫌贵,所以就卖给地炼了。此外还有胜利油田的油和国外进口的燃料油。但还有一部分油,就是老百姓偷油,然后卖给地炼的,这个量谁也说不清楚。
地炼企业为什么能活下来,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原油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作用,不像加工后的柴油和汽油,可以自己用。但这种现象没法监管,甚至在全国都普遍存在。
CEI:未来中国石油行业的最理想格局应该是什么样子?
董秀成:以大集团为主,外资和民营参与,形成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所谓大集团为主,是因为他们现在的体量在那摆着。但是民营企业也应该加强抱团,形成集团优势来进行抗争,充分进行市场化竞争,这样才能推进一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