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推动装备转型升级纪实

   2014-03-05 中国石油报孙雨晨

51

核心提示:3月3日,长庆油田注水井工况实时分析系统打破管理万口注水井的纪录。2月9日,国内首台2200马力轻型高压泥浆

  3月3日,长庆油田注水井工况实时分析系统打破管理万口注水井的纪录。

  2月9日,国内首台2200马力轻型高压泥浆泵通过可靠性试验。

  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50兆帕高速大排量压缩机诞生。

  国际能源网讯:新年伊始,接连传来国产装备利好消息。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中国石油砥砺奋进、推动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身影。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油气生产需要,努力推进装备制造向高端、绿色、国际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颠覆性、创造性的油气装备应运而生,为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并带动冶炼、机械等相关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国内油气业务的同时,中国石油装备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凭借技术、成本等综合优势,成为海外市场的一颗闪亮新星。

  推进转型升级 保障油气发展

  2月初,在库车山前大北305井作业的“探地神针”——4单根立柱9000米钻机,在井深达到6000米后起下钻速度再上台阶,每小时平均速度达到600米,约是常规钻机的1.3倍。这口井完钻后,深度可达7510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勘探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油越找越难,井越打越深。除了陆地错综复杂的地质条件,人们还要面对来自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油气开发带来的挑战。

  为保障油气业务稳健发展,中国石油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性,推动装备创新。“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安排部署5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投入超过1500亿元。一批满足生产迫切需求的油气装备频频现身生产最前沿。

  钻采装备领域,围绕塔里木油气藏开发需要,中国石油刻苦攻关,5年内完成了7000米至1.2万米超深井钻机系列化生产,实现了泥浆泵、顶驱等钻机八大件自主研发,由此带来塔中、迪那北、库车山前等多地钻井大提速。此外,为了改善超稠油、“三低”油气藏开发的效果,满足老油田精细注水的需要,中国石油开发了燃油(气)注汽锅炉、超深穿透射孔器等符合油气生产实际的装备与技术利器。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为油田创造了可观的效益。长庆油田在810个井组应用定向井和深水井分层注水管柱后,累计增油16.2万吨,直接创收5.67亿元。

  在发力研发陆上油气装备的同时,中国石油海工装备小步快跑紧紧跟上我国海洋油气业务发展的需要。2011年,自主生产设计国内首座自升式海上平台。平台设计攻破200多道难题,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采用气囊平行下水工艺,实现了我国平台建造工艺的一项重大突破。此后,中国石油先后研发出3000米深水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X70钢级海底油气输送焊管等海洋油气生产核心装备,服务海洋油气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面对日益加大的环境压力,中国石油坚持推动“绿色装备”研发:伴生气发电产品,将油田井口伴生气变废为宝;3万千瓦特烟气轮机,在减少炼化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每年可节电2亿千瓦时以上。此外,济柴动力、渤海装备纷纷试水液化天然气(LNG)装备制造,研发出以LNG为燃料的系列船用发动机、LNG储运罐及半挂运输车等,为LNG的大范围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前沿技术开发是中国石油另一个关注重点。以管输装备为例,去年年底宝鸡钢管等企业已完成X90/X100钢管、管件小批量试制,为未来建设500亿立方米输量的管道完成了超前技术储备。

  坚持创新驱动

  锻造核心竞争力

  2月28日,大港油田传来消息,这个老油田广泛应用超深穿透射孔技术后,油气井产能提高3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利器从射孔器到炮弹均为“中国制造”。

  国产化,一直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之路上不曾偏离的主航标。目前,我国油气装备仍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每年国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核心设备,仅石化装备年进口额就超过百亿美元。除成本高外,进口装备还存在供货周期长、后期维修不便等问题。

 

[page_break]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出发,从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提高油气生产效率的实际出发,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加速关键装备国产化。“石油创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管道输送装备是近年来国产化成果集中涌现的领域之一。为使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尽快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石油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高钢级管线钢、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材料与装备。从西一线完成X70钢国产化,到西二线规模应用X80钢(据统计,西二线建成后共用X80钢管4900公里,是当时世界范围内X80管道总里程除中国外的两倍多),中国石油10年内消除与国际同行40年的技术水平差距。目前,中国石油已经进入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装备研发阶段。整个研究结束后,中国管道装备将彻底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为增强国产装备核心竞争力,中国石油瞄准世界前沿技术,集中发力。国内装备制造领域空白日渐缩小。钻井院等3家单位共同研制出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宝鸡钢管攻克“万能管”——连续管制造核心技术,在我国建成世界第三条连续管生产线。其生产的CT90连续管、HO70连续速度管柱等装备,提高了国内水平井钻井、多段压裂作业的效率。

  在非常规油气装备领域,中国石油迎头赶上。“十一五”以来,加紧对煤层气专用钻机、大功率压裂车等核心装备的研发。其中,煤层气水平井远距离穿针装备,可实现“点对点”精确导向,截至去年年初,累计完成21井次服务,一次连通作业成功率均为100%,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勇拓海外市场

  递出“中国创造”名片

  1月27日,中国石油最大铺管船CPP601正式展开坦桑尼亚海底管道项目作业。随着中国石油“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装备制造保障海外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愈发重要,“出海”成为必然选择。

  每年,中国石油都有大量的钻采装备、炼化装备漂洋过海,运往中国石油在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油气合作项目。去年,中国石油装备为集团公司在海外19个国家的项目提供物资装备达23.4亿元。

  装备“出海”也是中国石油为国家创收的良好途径。据美国Barclays对世界300个油气公司的调查表明,2013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预计达644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高额的投入,为国内油气设备行业带来巨大市场。

  中国石油济柴动力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厂目前占东南亚发电机组、内燃机市场份额的20%.凭借出口装备,每年都有约2亿元收入,占总销售额的10%.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中国石油装备得到不断磨砺,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和充实,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向海外市场递出的一张闪亮名片。

  去年8月,中国石油宝石机械向阿联酋国家钻井公司(NDC)交付了第11套7000米快速移运沙漠钻机,完成20.8亿元订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装备出口转型的一个特点,即出口产品类型不再局限于三抽设备、石油专用管等低中端设备,而是逐渐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平台、深井钻机、高钢级油气输送管、连续油管等高端产品的规模出口转型。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分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装备出口呈现出从单机出口向成套出口转型,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出口装备、提供多元化服务转型,出口比重向战略市场、重要市场倾斜等特点。中国石油装备正在挥别靠价格优势取胜的时代,转向依靠技术和服务制胜。

  转型升级带来了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也使海外市场的边界不断拓展。据装备制造分公司数据显示,2013年装备制造业务全年出口收入46亿美元,占当年集团公司全年装备产品总收入的39.5%,较上年增长15%.境外市场已覆盖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石油装备正在成为国际市场认识中国石油、了解“中国制造”的一个窗口。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