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趋向市场化

   2011-05-13 石化石化

967

对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 给予补贴

  屈指算来,3月26日调价,距最近的一次已经有8个多月了。

  2005年,国家共计6次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包括1次降价),最后一次是当年的7月23日。一年时间里,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累计每吨分别上调650元、550元、1030元。

  伴随价格攀升的,是配套补贴呼声一波高过一波。“就价格论价格是否适当?”发改委陷入了思考。

  接下来的时间里,尽管国外成品油价格一直在高价位上跌宕,四面八方的压力也频频袭来,但发改委则选择了保持原状。而平静的背后,发改委开始了广泛调研。直到今年的2月9日,国家发改委还在广州召集各省高层商议新的成品油定价政策问题,仍然在听取各方意见。

  最终,长达8个月的平静之后,发改委做出了新抉择。

  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看来,它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次有了相应配套机制的调整”。而这将一定程度上抵消油价上涨对一部分人利益的直接冲击,有助于“利益机制上的重新协调”。

  “这次制定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时,不是就价格论价格,而是强调了方案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次,调价的同时,将重点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

  因成品油提价而受到影响的种粮农民、渔业、林业、城市公交,由政府对其增加的支出给予补贴。国家将对种粮农民,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通过综合直补予以补偿,补贴资金尽快兑现到位。此外,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因油价上涨产生的增支,将主要通过调整运价等措施消化,对消化确有困难地区的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同时,发改委将致力于建立民航、铁路以及出租车和公路客运等运输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在企业适当消化燃油涨价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对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运输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及时疏导成品油涨价影响。

  对于影响最大的出租车行业,决策层的思路亦有所考虑:依法调整出租车运价或加收燃油附加,疏导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清理整顿涉及出租汽车的收费;规范出租车企业的管理,维护司机的合法权益;近期在上述措施难以到位的地区,可以对出租汽车司机给予临时性补贴;严厉打击非法运营,改善出租汽车运营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显然,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成为发改委改革新策略中更加清晰的主线。

  成品油价格改革 不能单打独斗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牛犁表示,在分析发改委的《通知》和“答记者问”之后,他明显感到,国家发改委正重新启动价格关系调整的改革。
 
  事实上,此次调价的《通知》,就标志着整个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启动,其根据,便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有关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6号)。

  “发改委已经正式形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体原则、改革方向和思路。”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回顾过去一年多价格调整之路后,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员李国洪肯定地指出,发改委的新做法表明,我国成品油定价体制改革方案将考虑国内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采取分几步,先跨越国内外成品油价差,再实现全面市场化的办法,并在高油价时从上游征收较高的资源税补贴给下游消费者。

  而采访中,多位专家都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改革涉及面是如此之广而复杂,小步前行恐怕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这样的改革,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小步慢跑才行。”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这样说。

  而据了解,发改委的成品油定价新方案之所以一直迟迟未能公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新方案推出,它将对各个地方以及不同的部门、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完善配套措施,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制定各项配套措施以及补贴方案。”一位发改委有关部门人士说。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倾向于上述看法——即在石油定价方式的改革中,要同时考虑到垄断、资源税等相关因素。长期关注中国能源问题的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改革是必须的,同时应是系统的。 “不是涨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是只让一部分群体享受到这部分利益。”韩晓平说,“应是‘共同发展’,建立起一种‘共赢机制’。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这种看法显然已经融入了决策层的思考。去年7月9日召开的黑龙江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在发言中就指出,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兑现加入WTO承诺以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调动多方面发展积极性解决石油供给问题的客观需要”三个层面上理解石油体制改革。

  “价格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品油价格改革不能单打独斗。”董秀成说。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 心理承受力

  2006年的第一场提价,改革的新思路却早在酝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石油价格形成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发改委一位官员说。

  但是,兹事体大,牵扯的利益方众多,更需要审慎考虑。

  “消费者叫苦、厂商叫亏钱”,在一位经济学家看来,从去年开始出现的这种怪现象,正是因为各方取得平衡的过程复杂而艰难。

  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工程师则推算说,如果与国际油价“持平”,终端的零售价格“应该涨到6块钱(每升)”。而这还不是按照国际油价最高的时候计算的,是按国际油价60美元的标准推算的,并且不包括燃油税。

  这位高工的计算不乏数据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22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但与此同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46亿元。

  “越卖越亏损”的状况已经明显地抑制了进口成品油的热情。据国家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进口初级产品138.8亿美元,增长近一半,但进口成品油降幅却超过了20%。

  价格问题影响的不只是石化行业。国家物资储备局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指出:成品油行业运行一个景气周期的时间大致为5-7年,眼下的这一波景气循环是从2002年开始的,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成品油行业景气已经有明显的趋缓迹象出现,再加上政策的滞后性以及2004年宏观调控的影响,使得2006年成为该行业景气循环的增长趋缓阶段。

  与此相应的,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4%的航空、旅游、交通、运输、宾馆、餐饮等第三产业,与成品油消费的关联度达到60%。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占GDP比重仅为5.4%,但其与成品油消费的关联度却达到35%。

  “不解决成品油定价的问题,会拖累第三产业的,”一位接触过该报告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些情况,国家发改委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位发改委官员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发改委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会议,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其中第一项议题就是: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合理安排国内成品油价格,“此次调价的一些精神在当时已经比较明确”。

  这次会议上,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在疏导价格矛盾时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做到“适度、稳妥、择重、衔接”。

  而这四项原则生发出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要综合考虑群众与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重点疏导突出的,尤其是比价关系严重扭曲、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价格矛盾,充分考虑对价格总水平、群众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注意上下游产品价格水平的衔接。






                             --来源:市场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