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开发应兼顾氦气藏研究利用

   2014-04-28 中国石化报油气周刊余琪祥 江其勤

67

核心提示:国际能源网讯: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因不易液化、稳定性好、扩散性强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科技领域,特

  国际能源网讯: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因不易液化、稳定性好、扩散性强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

  地球上的氦气赋存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作为油气伴生气聚集于油气藏中;二是作为非烃伴生气聚集于非烃气藏中;三是作为水溶气存在于地热田中。专家认为,一般工业气井中,氦气含量大于0.1%,就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我国氦气资源分布特征明显。在东部郯-庐断裂带两侧含油气盆地中,发现了多个含有氦气的油气藏和非烃气藏,包括含氦气的二氧化碳气藏和氮气藏等。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深大断裂带,延伸长度超过2400千米,两侧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含油气盆地,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等,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和油气生产区;同时,地质学家在该带也发现了多个非烃气藏,氦气含量较高,达到或超过工业利用标准。

  在松辽盆地北部,氦气主要分布于白垩系中部含油组合的萨尔图油层、下部含油组合的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及深部含气组合的登楼库组气层和侏罗系中。对部署在该区域的30多口油气勘探井的分析显示,其氦气含量平均为0.102%~0.404%,个别井中氦气含量较高,如汪9-12井氦气含量达2.104%;气藏埋深范围589.6米~3630米,与松辽盆地天然气主要产出深度一致,且氦气含量具有自上而下逐渐上升的特点,说明氦气源于地层深部环境。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花沟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的接合部,受中生代以来长期活动深大断裂和多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区内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既有烃类气藏和高纯度的二氧化碳气藏,又有富含氦气非烃气藏。其中,花501井气藏氦气含量达2.08%~3.08%,远高于工业开采标准。

  在苏北盆地也发现了多个含氦气的油气藏和非烃气藏,其中黄桥深层含氦二氧化碳气田主要产层为二叠系栖霞组和泥盆系五通组,埋藏深度达1800米~2300米,氦气含量为0.01%~0.23%.浅层溪桥气田是以氮气为主、甲烷与二氧化碳气为辅的混合气田,产层为上第三系盐城组,埋藏深度为500米,其中氮气含量为56%.溪桥气田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探明氦气储量巨大的气田,探明含气面积0.524平方千米,落实氦气储量12.77万立方米。勘探研究表明:整个溪桥地区氦气成藏有利区带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千米,氦气预测地质储量超过300万立方米。

  我国中部地区氦气资源主要富集于四川盆地、卾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渭河地堑(新生代盆地)。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氦气商业化利用的气田,产层为震旦系灯影组,部分天然气井中氦气含量达0.2%,一般为0.1%~0.342%.在渭河盆地新近系-古近系为目的层的石油和地热钻井中,发现含有氦气的天然气显示。上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在渭河盆地渭深13井新近系钻遇良好的天然气显示,氦气含量为2%~4%;分析30口地热井气体样品,氦气含量大于1%的有15口,大于2%的有6口,大于3%的有3口,最高达到3.43%.2013年,中国石化对部署在渭河盆地蓝田区块的氦气预探井渭新1井进行测试,两个层段氦气含量分别达到1%和5%.该井为中国石化在渭河盆地开展水溶氦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夯实了基础。

  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和麦盖提斜坡西北部,发现了富集氦气的凝析油气藏。1984年,科研人员在沙参2井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获重大油气发现,其天然气组分中检测出氦气含量为0.07%.随后,他们相继钻探的几口高产天然气井,氦气含量达到0.19%~0.32%.而位于沙西2号构造上的沙13井,天然气中氦气含量达到2.19%.另外,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上的亚松迪和巴什托凝析油气藏,部分探井天然气组分中氦气含量达0.22%~0.73%,说明塔里木盆地有较好的氦气资源勘探前景。

  多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部分油气藏、非烃气藏天然气组分中氦气含量较高,资源潜力较大,因此,在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和兼顾氦气藏的勘探与研究;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应重视对天然气组分中氦气的检测分析;对具有商业利用价值的氦气油气藏,应充分分离天然气中的氦气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效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