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暴跌,中国或启动干预机制

   2014-12-12 东方早报东方早报

392

核心提示:国际油价继续大跌!控制着全球石油产量40%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2月10日夜间再发悲观言论,称2015年的石

  国际油价继续大跌!控制着全球石油产量40%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2月10日夜间再发悲观言论,称2015年的石油需求预期将降至12年来最低水平。

  受此影响,当日2015年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5年来首次跌破65美元,创2009年7月以来新低,跌幅为3.9%;纽约商品交易所2015年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88美元,收于每桶60.94美元,跌幅为4.5%,距离油价破60美元仅一步之遥。

  油价下跌的底线

  随着美国页岩油产出的激增和全球需求减弱,国际石油价格从今年(2014年)高点的每桶115美元一路下跌,已经接近腰斩。

  在12月10日的报告中,欧佩克预计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量是日均112万桶,该预期比上月的报告低7万桶。

  欧佩克还将全球2015年的石油需求下调了30万桶/天,至2892万桶/天。这比金融危机期间—2009年的2893万桶/天的还要低,也比欧佩克12个成员国上个月承诺的日产量少了约110万桶/天。

  此前的11月27日,欧佩克重申2015年的生产目标为3000万桶/天,不会减产。欧佩克称,国际油价下跌40%后,对受供需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全球石油经济正在发生改变。欧佩克不减产行为的意图已非常明显,欧佩克的两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近日先后决定下调向亚洲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市场人士将这些看做是欧佩克国家为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价格战。

  两者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油价下跌的底线,以及油价处在低位的时长。

  不同于过去,石油价格受地缘政治、战乱等因素影响的程度在逐渐减弱,影响石油价格的不再是单一因素。仅从这一点来说,世界经济似乎更应该感谢中东酋长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之间的竞争。

  油价下跌,一部分原因在于疲软的世界经济,石油需求低于市场预期;而另一部分原因则在欧佩克本身,即它的产量高于市场预期。但是,主要推手却是北达科他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石油人。在过去的4年中,油价始终在110美元/桶左右波动,这使得他们一直从之前被认为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页岩层中提取石油。这种自2010年以来的疯狂开采行为,已让他们建成了大约2万口新油井,这比沙特新油井高出10倍多,也让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达到将近900万桶/天。美国增加100万桶/天的产量,正是沙特所减少的。

  外界猜测欧佩克维持产出的行为旨在将北美市场的页岩油生产商挤出市场,以扩大市场份额,并修复全球石油的供应过剩。

  石油公司纷纷压缩花销

  随着油价持续暴跌,世界各地的石油公司重新考虑各自的支出计划。

  英国石油(BP)刚刚宣布了一个全面削减成本的计划,这将导致未来一年发生10亿美元重组支出,裁掉数千岗位;美国两家负债累累的页岩油企业Oasis

  Petroleum和Goodrich Petroleum宣布大幅削减明年(2015年)的资本支出计划;美国油气巨头康菲石油本周表示,2015年将削减资本支出20%。

  12月1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拟出售所持的中国润滑油企业统一的75%股权,预计竞标价格将在3.5亿至5亿美元之间。目前黑石集团在第一轮竞标中领先,其还在与统一创始人霍振祥探讨联手竞购的可能性。

  该报道分析说,由于油价下跌带来业绩压力,壳牌的管理层正试图通过筹集现金和剥离资产来提高投资回报。壳牌股价今年(2014年)以来已下跌逾5%。

  中国启动干预机制?

  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挫中,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也将于12月12日再次打开。市场预计,在上月28日成品油价格因消费税提高抵消降价因素不做调整后,12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或将迎来又一次下调。

  新华社石油价格系统12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10日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为-12.20%。12月12日是本计价周期的第十个工作日,汽柴油调价窗口将开启。根据目前一揽子原油价格变化率情况测算,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下调幅度接近600元。

  新华社报道说,市场预计,由于本轮计价周期原油价格变化较大,不排除国家可能适用干预机制控制调价幅度。

  2013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出台时,发展改革委宣布建立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干预机制:如果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剔除11月28日成品油价格不做调整,如果12日的下调成行,将是今年(2014年)7月以来连续第9次下调国内汽柴油价格。

  我国于2013年3月底出台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新机制,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当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做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据新华社统计,剔除11月28日成品油价格不做调整,新机制运行一年半以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经历了12涨17跌12次搁浅共计41轮调价周期。7月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已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相比于7月之前,成品油价格连续下跌给私家车主以及物流、交通运输等行业带来实惠。但另一方面,连续下调的汽柴油零售价格使成品油加工和销售企业面临利润下降风险。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对新华社表示,连续下滑的油价已经对国内石化市场构成了明显抑制,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加剧,使得终端需求减弱,生产厂家销售普遍遭遇困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