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的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根据G20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共识,中方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
习主席指出,中国此举有助于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高度,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能源价格和市场稳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因此进入新阶段——储量数据将实现透明化;存储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价格,变为利用自身需求主动影响市场。
目前,国际油价进入下行周期,正是中国加快石油储备的良机。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可待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储备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并借此对全球石油市场施加影响。还可通过发展国内原油期货市场,来实现与战略储备的有机联动,最终获取原油定价权。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亦发出警告,称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应避免对欧美亦步亦趋。如果盲目追求储备规模,花高价储备了随时可在国际市场上平价买到的物资,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商业逻辑来看,都将得不偿失。
他们的最大理由是,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所呈现的需求刚性正在减弱。
譬如IEA,其是OECD国家为应对欧佩克国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而设立的应对机构。这些国家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以及发达的原油期货交易,也是在“冷战”和“石油峰值论”盛行的国际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但几十年后的今天(12月20日),全球对石油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传统消费大国的消耗量也在下降。欧洲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连续数年下降,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也已基本达到顶点;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减速,印度和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此前也陆续取消了燃油补贴。
在主要石油消费国家的消费量正在进入拐点或下降期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准备起步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也许,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从未考虑或很少考虑,是否需要在这一重要性逐渐降低的体系中,投入数量惊人的巨额资金?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将战略石油储备的特点归纳为:投入很多,成本很高,实际动用少,对心理平衡、价格平衡有作用。“OECD国家走过的道路,发展中国家难道都要重走一遍吗?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战略石油储备,需要花费多少资金,应进行全面研究,
决不能盲目照搬欧美国家几十年前建立的储备体系。”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罗佐县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能源禀赋,来决定如何发展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保有一定量的石油储备,当然是好事,但中国每天如此巨大的需求,储备其实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战略石油储备解决中国能源根本问题,效果还不如煤炭。”
上海期货交易所能源化工部总监助理张宏民认为,战略石油储备之于国家石油安全,犹如核武器之于战争,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战略威慑作用。中国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但要防止中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成为国际炒家推高油价的题材,要预防储油以后油价暴跌的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认为,虽然全球存在局部短期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但从可预见的未来讲,世界范围内石油的供应是充足而有保障的,不会出现供应中断、无油可买的局面,“除非国家有战争级别的战略部署,否则没有必要不惜代价建立战略储备”。
部分专家则强调,商业石油库存对油价也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在战争状态下完全可以为国家所征用,而转为战略储备。因此,要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增加商业库存的政策和机制,降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占用和管理成本。
张宏民称,储备管理运作不善,本身也是风险。中国应当明确,中国石油安全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价格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