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货的推出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14-12-25 人大重阳人大重阳

37

核心提示:今年(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从107元雪崩式跌至目前的57美元,美国能源署(EIA)和国际能源署(IEA)相

  今年(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从107元雪崩式跌至目前的57美元,美国能源署(EIA)和国际能源署(IEA)相继调低明年油价预期。油价不仅关乎世界经济,更关乎百姓生活。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升,油价关注度大幅提升。

  在国际油价跌回五年新低之际,证监会适时正式批准了原油期货交易。至此,筹备多年的原油期货终于获批上市。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0%,且供需趋势决定石油对外依存度总体还会逐渐提高。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对于我国维护石油市场稳定,加强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油期货市场是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将对国内石油价格和国际油价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争取石油定价的国际话语权都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也是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不仅能直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而且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原油期货的推出对于我国具有以下意义。

  促进我国石油价格体系的完善

  发展原油期货市场,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原油价格机制,推进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而且有利于稳定石油行业生产经营,推动石油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助推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2013年全球能源消费尽管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十年来的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也低于中国十年平均水平。

    获得石油定价的国际话语权

  我国原油期货上市将有助于补充完善国际油价,有助于形成反应我国的基准油价。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都在欧美日的石油交易所,计价结算也是用美元,中国原油期货将为中国和亚洲原油定价争取话语权。

  自2008年最低跌至33美元之后,国际油价逐步攀升,最高涨到147美元,近两年维持在80美元至110美元,油价高企显然不利于中国这样的进口大国。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亚洲溢价”问题,中国石油企业经常碰到一买就涨等问题,还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遭逢国际投资机构的“围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少自己的石油期货对冲风险工具,导致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处于被动局面。

  根据资源禀赋和极差地租原理,石油的生产成本相差悬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去美元化导致石油美元面临挑战,像俄罗斯石油交易所采用卢布计价结算。中国原油期货如获批采用人民币计价,则可以带来中国版的石油价格。

  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例最高,保障能源安全是重要国策。石油能源安全不仅包括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而且包括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和石油能源金融的安全。

  首先,我们不仅需要实体能源储备安全,更需要商业及金融上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我国需要通过发展能源金融的“大金融”理念来完善保障能源安全。国际油价不仅受石油供需基本面影响,而且受地缘政治、利率、汇率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是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原油期货作为石油相关各方发现价格及转移对冲风险的工具,是能源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其次,原油期货有助于构建我国战略储备、商业储备和市场储备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安全也包括运输通道的安全。我国石油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等全球多国进口石油,这些原油运输很多途经亚丁湾、霍尔姆斯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石油运输咽喉要地,一旦这些地区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危及我国的石油安全。而原油期货有助于商业石油储备的建立,有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国际化程度

  首先,原油期货有助于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国际化水准,原油期货是沪港通开通之后又一次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的尝试。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是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尝试。作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有助于建设国际化交易结算平台,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其次,原油期货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工具。为推动原油期货的上市,上期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按照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方案进行梳理优化。原油期货上市,将有利于我国的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效利用期货工具来进行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最后,通过在中国建立一个全球投资者都可以参与的国际性原油期货市场,并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反映中国乃至亚太区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亚洲,而且对于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和完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