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暴跌难继续 抓机会长期投资

   2014-12-27 证券日报余赤平

47

核心提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直就是暴虐的狂徒。今年6月份,美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为106美元/桶,到12月16日,暴跌至5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直就是暴虐的狂徒。今年6月份,美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为106美元/桶,到12月16日,暴跌至53.60美元/桶的低点,绝对下跌幅度高达55%,跌破了2005年10月1日的54美元/桶的低位。

  综合来看,此次油价暴跌的原因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导致油价下跌的导火索是乌克兰的内乱和俄罗斯支持克里米亚独立且将其并入俄罗斯联邦,造成俄罗斯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的对抗。导致美国和北约国家联合制裁俄罗斯。二是前几年各国石油开采量持续增加,尤其是美国大量开采页岩油,让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感到石油市场份额减少,在油价下跌过程中,不同意减产而继续打压市场,试图将美国的高价石油开采企业和页岩油气开采企业的产能打下去。三是期货市场的大规模对冲基金在原油期货市场大肆做空。这也是最主要原因。据报道,这轮做空力量在2014年6月份的高峰时期,空单是1759654手。按每一手期货空单1000桶计算,相当于卖出原油17.6亿桶。世界原油日均需求在9000万桶左右。原油期货价格通常是下一个月现货的指导价格,如此大的空单其杀伤力可想而知。

  做空的主力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石油生产商。生产商在油价过高的时候担心价格下跌,会在期货市场卖空,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二是以交易盈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基于各种信息判断期货价格下跌而大量做空,到低位再买回来,达到空手套白狼的目的;三是靠交易挣钱的短期市场“交易做手”,他们是跟风追涨杀跌的力量,但不是决定力量。而石油生产商和对冲基金都是对原油生产、销售、储存信息有足够了解的内幕人士,而且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政府高层有紧密的联系,能够理解和顺应这些国家的全球策略和方针而痛下重手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价格的暴涨暴跌与长期供求状况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实际供求是过去数据,供求预测是未来的数字,而未来的数据可以由各种势力左右,这一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原油市场占尽了优势。美国就是石油市场的最大庄家,一是世界两大原油交易所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洲际交易所,而纽约商品交易所更为重要。有交易就会有产量、储存、供给和多空的信息数据,这是决定市场走势的基础,美国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二是美国的石油储备是一个关键的数据,这个数据完全是美国人内部操作,它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巨大作用。三是美元对石油价格的影响。现在石油交易都是按照美元计价,美元的价格又与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紧密相连,例如最近石油暴跌的同时,美元上涨,究竟是石油下跌导致美元上涨,还是美元上涨导致石油下跌,或者互为因果?美国在两个方面都有决定权。四是美国具有国际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因为美国主导了石油市场的价格要素的各个方面,因此所有消息都是从美国第一次传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油价暴跌与197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巨大差别的。前两次导致的石油危机都是宏观基本面的变化所致,而这次油价下跌是地缘政治动乱点燃的国际冲突,应该是美国主导的通过制裁而围剿俄罗斯卢布的金融战争。因此这次油价下跌虽然会不断改变俄罗斯的基本面,但是起因与基本面的关系并不特别紧密。同时也应该看到,原油持续暴跌会影响到美国利益,例如影响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影响美国电动汽车市场,最近美国的特拉斯公司的股票暴跌就是证明。还会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的银行系统,因为大量的能源公司从银行借了很多的钱,油价下跌导致利润下降,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油价下跌还会影响到中东的原油对美国市场的投资,进而影响美国的国债市场。现在美国以及北约想搞垮俄罗斯卢布的目的已经达到,继续搞下去可能会伤及自身,因此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空间已经不大,长期投资机会开始来临,中国投资者可以做好出手的准备。

  要尽快开通中国的原油期货。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证实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下属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筹备了近四年的原油期货正式进入上市前的倒计时。现在要尽快投入运行,因为中国的期货交易商如果在油价暴跌时开始练习,投资安全系数大,可以积累一个完整的多空周期的交易经验。

  中国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原油交易工具长期投资。现在普遍认为油价下跌可以赶紧买入现货石油作为储备,但有实力的石油进口商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做多,达到套保的目的。除此之外,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还可以通过华尔街的石油ETF基金投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