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已经成为国内天然气工业体系最成熟和最完整的地区

   2015-01-21

120

核心提示:在川渝,要知道人类利用天然气资源有多早,走进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公元前30年的西汉时期,古人就在四川临邛

在川渝,要知道人类利用天然气资源有多早,走进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公元前30年的西汉时期,古人就在四川临邛钻获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要知道这里利用天然气有多多,只要走到成都街头或二环高架路上观察就能找到答案:不仅城市燃气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在主城区找到一辆非燃气公交车或出租车并非易事,这里95%以上的公共交通用的是天然气。万里行记者想深入了解的是:川渝利用天然气有多高效?

今天的四川盆地已经成为国内天然气工业体系最成熟和最完整的地区。从生产能力看,这里50多年来已生产32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贡献了全国同期天然气产量的30%;从利用程度看,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一度高达18%,远远超出全国5.6%的平均值。地方工业产值的约60%与天然气密切相关,目前一次性能源消费已经达到西欧水平。

CNG——

探路车用燃气,领跑以气代油

早在20年前,川渝就是引领我国燃气车发展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被业内人称作“全国第一家发展车用天然气的公司”,以开发4万多辆燃气车的成绩成为国内汽车“以气代油”的领跑者。当然,这样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是公司一批有志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者20年努力的结果。“1994年3月,全国第一家CNG加气站就是公司在成都市二仙桥创建的。当时,省市领导一听说200多个大气压的气瓶背在车上在城区跑,成都又是西南地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很担心安全问题。”谈起当年的艰难起步,公司副总经理王家印感慨良多。

尽管专家们深知CNG安全可控,但当初推广时颇为困难。看着CNG钢瓶放在后备厢里,一些老百姓直观地认为那和“定时炸弹”没啥区别。

当年一腔热血执着推动天然气车用的中国天然气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饶川,讲起开着改装后的CNG车,到政府和企业去做宣传时的情形:“如果这车不安全,我会自己背着个炸弹到处跑吗?”至今,饶川开着的还是一辆CNG汽车。

那时全国的商品气量不到100亿立方米,加气站只有试用型,相关法规、技术标准都没有出台,加注装置没有安全检查标准,连企业质量监督标准都找不到明确的主管部门。这种情况下,华油天然气公司“摸着天然气过河”,把国际上包括加拿大、意大利、美国等国已有标准引入国内,研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车用天然气企业标准,建起第一个CNG加注站,优化安全的加注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燃气车推上规模高效发展的轨道。

实践证明,燃气汽车在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表现优越。相比汽柴油,CNG中基本不含苯、铅、硫等致癌物质,因为燃烧充分,排气污染物只有汽油的1/3,尤其是一氧化碳减排97%、二氧化硫减排90%。明显的环保效应,使推广CNG成为地方政府保障大气质量的一步好棋、一条平衡汽车数量稳定增长与减少尾气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四川当地政府为推动燃气汽车的发展,在政策和法规推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消费者,老百姓对燃气汽车的经济性和便利性体会最深。成都的哥刘晓军算了笔账:“1立方米CNG相当于1.1升至1.3升汽油,售价只有3.8元,跑100公里差不多能省40%。又因为燃气汽车无积炭、发动机磨损小,几乎能节约50%的机油费和车辆维修费。前些年,在油价相对高时,燃气汽车的燃料费用比燃油车可节省60%以上,即使近两年来油价持续走低,燃气汽车比燃油车的燃料成本仍可节省15%至20%。在成都,眼下绝大部分出租车用CNG,也有部分私家车用CNG,我有个哥们儿甚至把奥迪车改成CNG车了。”

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努力与群众的热捧,成就了川渝燃气汽车的飞速发展。

2011年,成都正式成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十城千辆”工程第三批5个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则是中国领先发展燃气汽车且保有量最多的城市和示范区域,亚洲最大的燃气汽车产业基地。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川渝的公交车基本完成或者正在完成CNG转型,穿梭于城市中的出租车和公交车几乎全部实现“气化”。《四川省“十二五”清洁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将新建CNG加气站180座,部分重点乡镇也将布局CNG加气站。

LNG——

方式更加高效用能全程清洁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环保需求提高和能源多样化的推动下,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从天然气利用的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从2009年开始着手发展LNG。

与CNG必须以200个以上大气压的压力保存在特制钢瓶中不同,LNG是以液态天然气的形式、在零下162摄氏度下保存于隔热钢瓶中,1升LNG可以气化为625升NG(常态天然气)。这样的特性就使容积相同的储罐大大增加了储存量,使燃气车的续驶里程更长,既方便短途的城市公交,又适用于中长途的公路客运,尤其是重型载货卡车长途运输。

饶川列出的一组数据尽显LNG优势所在:由于LNG在低温生产过程中将硫、二氧化碳、水分等各种杂质去除干净,因此燃烧充分,汽车无气碳,燃烧排放也更清洁。与传统汽车相比,天然气汽车的排放物中一氧化碳减少97%,碳氢化合物减少72%,氮氧化物减少39%,粉尘减少100%。简言之,仅从环保效益看,LNG燃气车同燃油车相比,可综合降低废气污染物排放量82.2%。

为了找到推广LNG的最佳路径,华气公司从经济性和便利性出发,明明白白算了一笔账:一辆正在运营的出租车要油改气,发动机改造要花6万元,气瓶装置大约需要2.5万元,靠油气价差,一年之内能否收回成本?这就需要企业智慧地在政府政策和群众诉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华气联合国内其他汽车厂家参与到LNG车制造并多次测试,联合银行对购买LNG汽车的用户让利,甚至给客户写承诺,确保同样条件下,使用LNG比用柴油节约费用25%至30%。饶川认为,燃气卡车、客车的制造成本比一般柴油车型高10%至15%,但油气价差会使这部分费用在18个至36个月内基本消化。

政府的推动为城市的天然气加注站布局提供了极大便利。2014年12月10日,记者在十陵CNG+LNG加注站采访时,成都公交压缩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金玲坦言,为了使成都市的LNG加气站布局更加合理、科学,这座位于成都东南部的LNG加气站,和早已布局东北部、北部和西部,专门为600余辆LNG公交车充装的加气站一起,实现对成都主城区的“全覆盖”。不仅仅能够为主城区300余辆LNG城市公交车充装,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运行在这个区域的上百辆长途客运、大型物流车、城市渣运车充装。”

因为LNG的体积可以“缩小”625倍,运输便利,在201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时,华气也瞄准管道铺设不到的地方去开发市场。成都周边的旅游景区,包括峨眉山、九寨沟里面的五星级宾馆燃气使用,200多辆风景区摆渡车,用的都是LNG。

正在加气的5路公交车司机杨师傅告诉记者,LNG公交车优势明显,加一次气可以跑500公里,而成都中心城区每条线路的公交车平均每天行驶200公里左右。这就意味着加一次气就可以跑两天半。2013年,在成都,LNG客车销量比上年增长了151.3%。

产业集群——

放大资源优势拓展市场胜势

得天独厚的“蓝金”资源优势,成为川渝地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产业集群升级创效的强劲动力。面对天然气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燃气、发电、化肥、化工、陶瓷和玻璃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打造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样本。

就在万里行记者在成都采访期间,四川能投广安岳池回乡创业园区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协议在成都签约。在此之前的2014年8月,四川省首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已在新都开工,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在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东七路,记者采访了抢抓天然气机遇飞速发展的华气厚普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军坦言:“经过10年发展,这家民企在2010年后已经以‘清洁燃料加注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身份成长为成都高新区包括世界500强中的纳税大户。”从技术研发层面看,LNG、CNG的储运注全过程不存在任何障碍,相关产品畅销国内外。记者在工厂采访时,看到一台橇装式LNG+L-CNG橇装站已经组装成型,正等着和其他两套一起发往英国伦敦。

同样因为抓住天然气发展机遇而进入产业化集群阵列的,还有诞生了成都市第一辆CNG双燃料出租车的成都启新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原成都航空四站厂)。如今,在龙泉开发区,华气公司的旁边,就是一汽大众的组装车间,附近就是专门改装燃气车的门店。“有的车出厂时就是燃气车,有的则是根据用户需要,改为CNG或者LNG车型。”

来自华气的数据显示: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截至2014年8月,在成都市主城区奔跑的1.09万辆公交车中,有650辆LNG公交车,其余均为CNG公交车。南北贯通的天然气管网,10座LNG工厂,横跨城乡、网络化分布的300多座加气站,保证了天然气汽车可以在8个小时里程以内顺利加气、补充能量。

2014年年底,雾霾天气的多发刺激着各地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天然气发展带来利好,地方政府的支持举措陆续出台则将引导产业链日臻完善,开辟出天然气高效利用空间。而此时的川渝,仅从满街奔跑的燃气车就可以看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已经风生水起,形成了每年百亿元以上的新经济增量规模。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