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记者获悉,东方物探2139队承担的柴达木盆地首个运用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施工的地震采集项目——冷东三维项目高效完成,实现了可控震源无桩号、远程监控和指挥作业,震源施工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开创了地震数据采集施工的全新管理模式。
数字化显露锋芒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地震勘探项目运作水平,其标志性载体是数字化地震队。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是东方物探为了适应现代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仪器的更新换代,以及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需要,自主研发的一套集先进采集方法、PMP、实时QC、禁区实时预警、数据采集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地震队系统。
2012年8月,东方物探推出全球首支数字地震队引起业界高度关注。随后,在伊拉克鲁迈拉,数字地震队211天完成6.7万炮地震采集任务。当年11月,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应用于国内塔里木探区博孜三维勘探项目。这个项目是塔里木盆地历年来山地施工规模最大、炮数最多、勘探条件最复杂、新技术新方法最多的三维项目。东方物探247队应用数字地震队系统实现了项目的信息化、数字化,指挥中心对可控震源生产状况、质量数据远程实时监控和查看与统计分析,震源操作手可快速准确进入作业位置,促进项目优质、高效完成。2013年,数字化地震队助推“辽河外围陆西凹陷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顺利完成;接下来高效完成的“玛131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项目,更加坚定了东方物探运用信息技术中心在地震队实施数字化地震队建设的决心。2014年,准噶尔滴南8井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圆满收官,标志着东方物探首次实现数字化地震队与“G3i仪器+低频可控震源”及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在国内沙漠地区联合应用。
短短几年,数字化地震队不仅推进了东方物探信息化技术与装备、软件和物探技术深度融合,更为勘探生产插上了隐形翅膀。
资料实现快处理
2014年10月底,新疆南天山已是寒风凛冽、瑞雪纷飞,温度已降至零下15摄氏度以下。在准噶尔盆地滴南8井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作业区,袁伟和他的同事冒着严寒,抓紧时间寻找架设30多米高天线的地点,调试安装设备。袁伟是东方物探信息技术中心项目支持人员。每到一个工区,袁伟首先考虑的是在什么地方架起天线塔,目的是确保勘探区域网络正常使用,保障数据及时有效传输。
网络传输技术是信息技术中心通过与IBM中国研究院合作,利用超视距宽带通信系统实现施工现场20公里覆盖,对震源全部数据包括力信号、测量成果等总计150KB传输的新型技术。这项技术使全球勘探行业首次实现震源力信号数据实时归集,为东方物探决策支持系统搭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解决了传统人工数据拷贝时间长的弊端,大大缩短了获取有效数据的时间,保障了地震数据的有效处理。
承担滴南8井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的东方物探277队经理陈庆涛对数字化地震队指挥系统赞赏有加:数字化地震队不仅实现了可控震源作业远程监控与指挥,而且能够有效监控野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大家最愿意看到的。
紧盯现场保质量
伴随着信息技术植入勘探生产,在数字化地震队运作背后,一支年轻的IT团队在跟随项目攻坚克难。
在新疆准噶尔滴南8井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由于作业工区面积大,网络信号覆盖强度较低,信息技术中心数字地震队项目组超前计划,精细运作,在主营地建设30米通信塔的同时,又在仪器车旁搭建21米升降塔,建立中继站,从而满足工区数据传输和导航精度等作业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化地震队的导航和实时传输优势。项目组成员24小时轮流值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软硬件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初次使用的低频可控震源2台一次滑动扫描采集技术,反复对低频震源和仪器进行联机试验,针对试验中发现的软件问题,及时沟通反馈,更新软件功能,保证了软件系统的稳定及与硬件的良好通信。
在冷东三维项目,信息技术中心有8名技术人员驻扎地震队,他们运用中心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地震队智能导航系统进行技术支持。高精度导航功能使震源能够快速到达炮点,提高震源施工效率;利用系统前移监控功能,震源操作手能够实时监控震源指标,发现超标立即补炮,大幅度提升了震源的施工质量。
数字化地震队系统致力于用信息化技术取代项目传统生产组织模式,强化了项目运作的决策指挥和前后方沟通,自动获取生产作业、运行管理等多方面信息,为勘探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随着地震勘探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地震队系统,信息技术将助推东方物探从传统物探技术实施模式向新型地震勘探生产组织模式转型,全面提升勘探项目运作水平。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