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波动带来市场风险 如何防范

   2015-01-27 中国化工报张晶星

42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的一组数据引发了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的一组数据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关注:2014年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正在不断增大。从主营业务收入看,一季度增长6.6%,二季度增长9.3%,三季度增长7.0%,而第四季度只有1.7%。从价格看,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价格总水平连续第三年下降,同比下跌2.7%。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跌幅3.0%,炼油业跌幅3.5%,化学工业跌幅2.3%,而第四季度国内油气开采业价格平均跌幅近12%,更是创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受此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快速下挫,跌幅超过5%。而在面对传统产品需求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同时,整个行业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复杂局面。那么,石油和化工企业如何在发展中化解各种风险?中国化工报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
    
  油价波动带来市场风险
    
  截至2014年12月,石化联合会重点监测的188种产品价格中价格同比下降的产品有144种,占监测品种的76.6%。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2014年行业总体效益呈现恶化趋势,预计利润降幅超过5%。去年1~11月,炼油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仅为0.86%,化学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也只有4.68%,分别比全国规模工业平均主营收入利润率低4.83和1.01个百分点。
    
  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最大的市场风险就是油价的不确定性。低油价对石化行业的上游产业,即采油和炼油部分是非常不利的,尽管低油价对下游化工行业企业是一个利好,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PPI已经连续34个月呈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价格传递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低油价给下游企业带来的利好可能会滞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的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上升速度非常快,因此整个石化行业的利润将面临非常严峻的风险。
    
  对于化工行业今年面临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如何积极应对,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顺利化解市场风险,企业需做到“专注”、“满意”和“改进”。
    
  首先,企业应该专注存量部分。目前石化行业面临的库存压力非常大,怎么去库存,优化产品结构,特别是优化工艺生产过程,这是存量资产进一步获取优势的红利点。把存量方面做好,积极践行两化融合,再去找增量,石化行业就像一座金字塔,大多数企业还是处在金字塔的基座上,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生产高端产品。
    
  其次,企业的产品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国内石化行业中的许多企业主要通过分销商去销售产品,企业自身和终端消费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清晰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点。而反观一些国外的石化公司非常关注终端用户的需求,并将其视为新产品研发的动力和新利润的增长点。由于终端消费者一旦提出需求,就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下降,这其实也是一种差别化的竞争手段,这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最后,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目前整个石化行业要沉下心来,源源不断地改进,改进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创新。
    
  祝昉认为,今年国内市场将处于趋于平衡的过程之中,每个企业都应当在新常态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另辟蹊径。未来,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能不能在市场严寒中活下去,而等待春天到来的过程会相对漫长。
   
  近年来,鲁西集团牢牢抓住国家鼓励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有利时机,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并逐渐形成了煤、盐、氟硅、石油等特色产品链。
    
  结构调整警惕投资风险
    
  当前,全行业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通用型化工新材料,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装置开工率很低,企业经营非常困难。在需求不足的市场压力下,一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产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持续恶化趋势有所缓解,比如2014年氮肥行业退出产能约400万吨,新增产能约500万吨,净增产能仅100万吨。在市场风险以及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化工企业面临着一定的投资风险。
    
  去年1~11月,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低于同期全国工业投资增幅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其中化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回落近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投资增幅15.4%,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速9.6%,同比大幅回落18个百分点,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制造等投资也大幅减缓。此外,去年前11个月,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投资增幅为8.3%,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合成材料增幅更低,只有7.7%,回落11.5个百分点。专用化学品投资较上年同期略有加快,但增幅也仅为7.7%,属历史同期最低之一。目前,行业投资缺少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和差异化投资方向,投资不足可能对未来行业经济运行产生长远影响。
    
  2015年预计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三大合成材料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目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持续看好中国市场,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企业都有2015年继续进军中国市场的愿望。然而随着三大合成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与三大合成材料相比,新型煤化工企业2015年的市场风险非常大,特别是如果油价一直维持低位运行,煤化工企业将面临无利可图的尴尬局面,并且投资的回报周期将会极大地延长,这对于刚起步不久的新型煤化工行业是一个全新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煤化工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企业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神华集团副总工程师、煤制油化工公司董事长吴秀章表示,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一旦失败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为此,建议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审慎决策。对于新开发技术,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从实验室小试到较大规模工业性试验,再到工业示范项目的开发步骤进行建设,降低技术风险,提高项目成功概率。
  
  近日,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公司化工动静设备、酸罐区、氨罐区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保证公司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图为该公司安全员正在检查氨罐阀门情况。(陈镭 摄)
    
  先进技术防范安全风险
    
  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安全生产。这是化工企业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2013年环保部颁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要求“全面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切实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而2014年12月1日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以及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更是表明国家对安全生产、以及环保问题的重视,那么2015年化工企业应该如何加强防控生产运营风险,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要习惯性依赖技术,而不是依赖责任,人是最不可靠的。”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史学玲教授表示,近年来化工企业在加强生产运营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在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来进行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在国内化工企业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这对于促进企业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科技部主任裴辉斌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协会在2015~2018年将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加强过程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开展HAZOP分析方法,切实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能力;推动企业加强化工安全仪表系统管理;开展炼化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定量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我国炼化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定量评级方法。通过上述措施,推动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除了生产安全,危险品化学运输在石化产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其事故发生率高、危害严重、难以控制,被认为是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如何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构建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评价、运输路线优选、临近风险预报与实时危害评估等理论和技术等是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预测与防控系统的核心内容。
    
  “作为危化品领域内的一项技术难题,危险化学品运输线路优化以及风险预报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教授黄顺详表示,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因子多、多种风险相互作用、风险难以定量,运输方式的选择与优化跟气象、地形、下垫面性质、人口和重要目标分布等自然和人为环境直接相关,而气象条件又随时空变化,由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中危险源也随时空变化,其模型建立和求解十分复杂。对于整个运输过程的风险预报因危险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其风险预测难度要远远大于固定风险源风险预报。
    
  黄顺祥认为,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预测与防控系统物联网是有效防控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的有效方法,通过GPS定位、运输路线、运输时机优选、临近风险预报和实时危害评估等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可以将运输风险和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公司在所有的车辆上都安装了动态监控GP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车辆位置和驾驶员状况。在运输危险化学品之前,工作人员必须对货物和运输的路线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货物的危险等级以及运输道路的条件对每一次运输确立不同的风险评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每一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宁波腾业化工物流有限公司经理张恩迪告诉记者。
    
  美丽化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对重大项目的前置预审。对于重大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是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前提。一些经评估存在较大风险的项目,对其进行推迟决策或对公众开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以及引发群体事件的风险。
    
  例如,曾经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发广泛争议的PX项目,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这些项目或是写入了当地发展规划,或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但却因给附近民众带来“负外部性”影响,在引发诸多群体性事件后陷入僵局。要打破僵局,就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完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推出各种的改革措施,上马的各种大型项目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应从源头上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日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而国家发改委也曾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建立和规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暂行办法。
    
  2015年,化工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降低潜在的社会风险,履行好社会责任。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国家安全环保检查陆续展开,不少企业在相关方面着实做了非常多工作:有的企业已经非常注重与周边居民交流;有的企业增加开放日活动,并聘用周边居民当环保安全员;有的企业拆除了高高的砖墙,并换成铁栅栏或是绿屏障,逐渐改变化工企业“烟囱云立”、“傻大黑粗”的印象;还有的企业让周边群众切实享受到化工企业发展所带来政策红利。
    
  随着2015年新环保法逐渐落地,化工企业在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先进环保设备投入以及环保工艺改良创新的同时,还将继续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沟通,在逐步消除谈“化”色变的基础上,营造美丽化工的正面形象。

相关评论
  
  观 点
    
  推进责任关怀走出围墙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面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2015年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都要推行责任关怀,改变行业负面形象,而且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改变,而是要用石化行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过去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都是在企业围墙内进行,现在企业要把这些工作拓展到企业围墙外,并和社区居民多做交流和沟通。如果这些工作能做好,对企业的发展会发挥巨大潜力。例如,为了做好重庆MDI项目,巴斯夫专门成立了责任关怀领导小组,把当地的居民吸收进来,带领他们参观德国工厂,并介绍企业在这个项目上采取的安全措施,最终这个项目开工的时候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所以企业要通过学习这个典型案列,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
    
  面对风险,控本增效是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冯连勇:从目前情况来看,2015年石油与化工行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美国的页岩油和页岩气含有相当部分的轻烃,由这些轻烃做乙烯等化工原料加工路线短,成本很低,比国内的轻柴油以及石脑油更具优势。现在原油价格低,中东的一些乙烯厂受到的冲击并不大,石油价格低了,他们靠出口化工原料还能挺的住,但这将对我国的化工产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相当严峻。面对风险,企业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成本,下决心关停那些高成本的产品,使债务降低,尤其是不良债务。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科技部主任裴辉斌:利用HAZOP进行风险防控可以发现一些更加深层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普通安全评价等方法无法发现的。同时企业进行HAZOP分析后会形成分析报告,对企业员工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预案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显著提升安全等级。今年协会将会进一步推行仪表安全功能、PSM(工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这些新技术将会帮助企业显著提升安全等级,进一步防范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虽然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投入成本比较大,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风险防控这个问题,这些投入的收益是非常巨大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