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纵览丝路风云 越千年探悉能源变革

   2015-01-27 中国石油报孙秀娟 高照 许忠

103

核心提示:2014年9月22日,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新闻行动悄然启程。从西安到红其拉甫,从银川到阿拉山口,从成都到瑞

2014年9月22日,“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新闻行动悄然启程。从西安到红其拉甫,从银川到阿拉山口,从成都到瑞丽……沿着古丝路延伸的方向,历时100天,6个现场报道组分段采访,亲身见证中国石油勇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力军的时代风采,现场讲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动人故事。

简约、务实、高效是这次新闻行动的特点。在沿线各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此次行动以小分队、接力赛的形式,三人一小队,两人一小组,丝绸之路通向哪里,记者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能源之路延伸到哪里,记者就深入到哪里。参与行动的记者、通讯员像古丝路上的行者、古道上的马帮一样,风雨兼程,一行数万里,一望几千年。黄土沟壑进油站,青藏高原上井场;刀片山上听炮声,乌蒙深处爬雪山。采访追求深入再深入,报道追求有深度有温度,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传递新丝路建设正能量。

“有条件梳理石油发展脉络,有机会聆听建设者心声,有激情写出最接地气的文章,成为万里行记者的最大动力。” 100天,万里跋涉的辛劳成就了24个专版、330多篇稿件、上千条信息、数万次互动,打上“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烙印、带着深度和温度的新闻新鲜出炉。

新年开始,“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国内段的报道仍在继续,海外段的征程已经开启,记者依然在路上,精彩依然在继续。我们一起聆听古道叙述千年之前商贾往来、马帮穿行的故事,一道感受能源助力古老丝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复兴的怦怦脉动,深入观察中国石油人如何与各地政府民众“共筑能源新丝路,共享发展新机遇”,用心思索经济带上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如何星星之火般把个体的力量汇聚成燎原之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鼓气加油,大显身手。

行者无疆。记者永远在路上。

总有一种奉献让历史铭记

每一滴油都是汗水的凝结,每一立方米气都是心血的升华

丝路,连接的是城市村镇;石油,蕴藏在盐碱滩涂、大漠戈壁荒芜之地。这就注定万里行记者总是跋涉在丝路与石油重叠交错的艰辛处。

在新疆,记者看到火焰山上石油人人拉肩扛、跪爬前行,膝盖磨出的一道道印迹,听到脱皮的手臂、开裂的嘴角诉说着太阳曝晒的记忆。在青海,见识了“没吃和吃了一个样,没睡和睡了一个样,没病和病了一个样”的高原反应,还有那3个月就吃完全队半年的药品储量、吸着氧打井的钻工。在四川甘孜,第一次看到铁铲除雪开路、昼夜不歇给矿山送油的加油员,还有他们那一只只脱下手套满是冻疮的手。在云南昭通连续冰雪凝冻7天的蓝花地加油站,记者下车握住站长的手就不肯松开,只是想帮他暖暖,那手因为在室外铲冰而变得冰一样凉。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石油人的家。我们用笔和影像记录他们:工作20年、转战10多个管道场站的“东西南北人”吴小军,管道建设到哪里家就漂泊到哪里。大山脚下的输气工马荣华,一家三口三个家,三地分居长相思。结婚第二天就奔赴工作岗位的冯亚丽,从新娘做到红娘,成为帮助身边单身石油年轻人成家的热心大姐。强忍离婚悲伤的康巴汉子扎西彭措,11年坚守“世界高城”,以站为家,成为川藏线上最忠诚的“油路卫士”。

石油人,常常“于平凡中见非凡”。我们来到帕米尔高原,在这里坚守的西里甫江,从加油员、计量员、送油司机到加油站经理,16年就干了一件事,守在海拔5100多米的国门加油站力保“国际友谊线”畅通。记者在西南油气田大会战遗址回访那位背着柴捆的老石油廖宣州,他乐哈哈地穿上“48道杠”,回忆起“一碗泉水一个馍,地当床天做被”的石油会战年代,却让泪流满面的记者深深感悟到,“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奉献付出。忘不了老石油师人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让我们从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感悟到那份久远却未曾离去的精神力量。

每一滴油都是汗水的凝结,每一立方米气都是心血的升华。新丝路上的石油人,流着汗水,有时还要忍着泪水。他们的汗水与泪水,值得我们铭记。

总有一种力量让社会进步

油气企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石油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历史

记者的笔记录了石油人的坚守。他们让昔日的丝路古道变成今天的通衢大路,延伸为能源新路。一座油气田、一个炼化厂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条管道就是一条经济项链,一个加油站就是一个能源驿站。从乡村小道、省道、国道到新亚欧大陆桥,从川藏线、青藏线到茶马古道,从高原天路到瀚海沙漠路,有路就有车,有车就有加油站。从天山脚下的王家沟、黄河岸边的西固到川西坝上的“104”,一座油库就是一个油气枢纽,管道、铁路、公路从这里向四方延伸辐射,结成一张四通八达的能源网络,担起油气保供的大任。不管是地震,还是洪涝,“山塌路断油不断”,源源油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清洁能源呵护起生态文明,正在唤回神州秀美山川。

 
记者的镜头收录了石油人的贡献。他们用能源让丝路古道变成发展大道,油气引擎助推着丝路复兴。油气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石油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历史。在陕西,一台钻机的制造涉及上千个零配件,给成百个企业带来的是进入市场共同发展的机会。在甘肃,马铃薯产业崛起背后有着石油石化产品对西北农业的重要贡献。在青海,一家藏毯厂“煤改气”节省60%成本的身后,是天然气驱动全省经济车轮加速发展的缩影。在新疆,油气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当地企业在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拓展市场获得发展良机。在四川,当地企业称赞中国石油是保障天然气供应的“气黄牛”,西南油气田正在加油新丝路、气润大西南。一路走来,我们看到石油企业的发展正在让地下资源优势变成地上发展优势,带动着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帮助一个个贫困县振兴富强,甚至从后进县跃升到百强县。

我们听到石油人大爱遍撒新丝路的故事。在宁夏泾源,石油人援建的一座水泥桥让一棵树苗多了3元利润,红旗村由此打开脱贫渠道。在甘肃定西,石油人挖渠引水让马娃山结束了几百年来远途挑水的历史。在四川,若尔盖县苟哇村的藏民生活因为石油人“挂帮包”而彻底改变。在新疆,“石油渠”引出幸福水,“石油路”打通致富路,见证了天山南北石油人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能源的力量推动社会变迁,黄土高坡、戈壁大漠、西南边陲皆因油气带来发展和美丽。

总有一种责任让我们担当

见证“一带一路”新崛起,讲述中国石油精彩的故事

1.59万余公里,这是万里行记者在新丝路国内段采访的距离。一路跋涉,诞生我们见证丝路变迁的文字影像。

石油记者的责任,让我们忠实记录新丝路上的石油印记。我们在反映丝路经济带建设中油气当先锋时,不仅在油企内部发掘建设者的动人事迹,而且努力跳出石油领域,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求证石油产业的中流砥柱作用。在西安石油大学,我们欣喜看到石油结成的友谊纽带。来自中亚的留学生说:“带回家乡的除了石油知识,还有真挚友谊。”

我们在反映油气发展带给丝路沿线的今昔对比时,竭力转换视角,跳出石油看石油。行至兰州,我们在有30年历史的马有布牛肉面总店,计算一碗牛肉面背后的能源账单;驻足和田,我们盘坐在古丽给娜家的地毯上,听她讲述“福气”送来的美好生活。

我们在展示中国石油勇当丝路经济带建设主力军时,力求抽丝剥茧,深入分析甘肃省如何成为西北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从“页岩气革命”风起巴山蜀水中摸准这个新兴市场的脉络,从天府满街劲跑的燃气车中透视川渝打造清洁能源利用的样本作用……

石油记者的责任,让我们不畏辛劳、忘记艰苦、勇挑重担。在云贵高原,记者身着两层棉服抵御乌蒙深处的风雪袭击;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追溯燊海井一钻千年的前世今生;在青藏高原,3000多米的海拔让我们呼吸困难,但我们仍透过稀薄的空气,沿古丝路青海道寻找助力地方经济的油气密码;在祖国西大门霍尔果斯,记者在没膝的雪地里艰难前行,只为详细记录管道人在果子沟的工作生活……

为了真切体验石油人的生活,记者愿意自己身绑保险绳,迎着天山深处刀割般的冷风爬上刀片山;为了弄清一个细节,记者愿意在语言不通的云南畹町深入山村,直到在田间找到还埋着的“中印油管”,见到“活化石”一样的见证人;为了保持新闻的温度,尽快呈现丝路见闻,我们累了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上一觉,然后起来继续写;饿了渴了,就在采访车上啃口馕饼、喝口水,接着聊下一步的采访对象……

石油记者的责任,让我们深刻思考石油新闻的社会价值。在古都西安未央路旁、在甘肃定西的农贸市场、在常年七八级大风的阿拉山口、在“死亡之谷”红其拉甫、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我们俯下身子倾听大地的声音,擦亮双眼寻觅丝路的故事……

丝路绵延几万里,传承两千年。1.59万余公里路的跋涉,留给我们的除了稿件,还有思考:因为石油人和新闻人的双重身份,需要我们有更深刻的时代担当,积极参与社会进程,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发出石油工业强有力的声音。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