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贸易双雄展开正面交锋 推动中东原油价格上升

   2015-08-21 凤凰国际iMarkets

76

核心提示:中国联合石油公司(联合石油)与中国国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联合石化),这两家大型国有石油贸易公司之间的竞争

中国联合石油公司(联合石油)与中国国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联合石化),这两家大型国有石油贸易公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让亚洲石油市场也随之动荡,双方针锋相对,为的是争夺该地区原油指标的控制权。

路透报道,两家公司的交易十分积极,联合石油的大规模买盘承接了联合石化的卖盘,推动亚洲市场的中东原油价节节攀升,而此时其它品级原油的价格则因为全球市场供应过剩而备受打压。

亚洲买家不得不转战其他市场去寻找更便宜的石油,或者削减炼厂产能,但分析师表示,这个过程反映出中国贸易商在全球油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国当局不大可能对此进行干预。

两家公司的交易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定价机构普氏正考虑是否在用于估算每日亚洲油市基准价格(即迪拜原油价格)的原油供应池中加入更多原油种类。

“这种情况肯定会发生--因为中国贸易商越来越熟悉全球贸易机制,在这些机制中的实力日益增强,他们也越来越愿意适应这些机制,学着加以利用为自己争取利益,”咨询公司China Matters的Michal Meidan说。

联合石油和联合石化均成立于1993年,旨在帮助管理中国石油[-1.26% 资金 研报]进口,但这两家国企已从单纯采购和营销原油和成品油,发展为拥有全球交易部门的成熟交易商。

这种转变因2014年职业交易员取代企业规划者和炼厂经理,晋升为公司高层而加快,同时油价下跌和需求增长放缓也促使两家公司力争提高交易利润。

联合石油是亚洲最大产油商中石油(0857.HK)(PTR.N)的石油贸易公司,已发展成为与英国BP(BP.L)类似的综合油企。该公司现任总裁赵勇就曾经是交易员。

联合石化是亚洲最大炼油企业中石化(0386.HK)(600028.SS)下属的石油贸易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陈波拥有20年交易经验。

一位知情的资深交易人士称:“凭借丰富的交易经验,这些新高层比他们的前辈更懂得如何去制造更大的影响。”

创纪录的买盘

在始于去年10月的一系列买盘中,联合石油在普氏窗口购入规模创纪录的石油船货。普氏窗口这一定价机制为每日在亚洲市场售出的1,200万桶油确定指标价,这一日销售量约为全球消费量的13%。

联合石油的强劲买盘推高了基准价格,令人猜测该公司想通过之前在衍生品市场建立的头寸获取巨大利润。

但另一方面,联合石化的母公司中石化每日加工的480万桶油中有近80%来自进口,其中超过一半参照迪拜原油价格,联合石化一心想着让油价保持在低位。

这种竞争关系导致两家公司在普氏收市价评估过程中展开角逐,联合石油买入中东油货,而联合石化则为抑制油价而卖出油货。

联合石油不断打破月度交易量纪录,在2014年10月买下了47艘油货,之后又在今年4月创下买入55艘油货的纪录,6月份买入18艘,而在4月和6月交易中,超过60%的卖单来自联合石化。

本月稍早,联合石油在一日内从联合石化手中买下了10艘油货,创最高单日成交量。

这笔交易的数量与洲际交易所(ICE)上月底显示迪拜原油期货仓位激增的数据相吻合,交易商表示,这暗示本月可能有一波“多头操作”将推高实货价格。

“光是本月第一天的交易量,就超过沙特一天在亚洲售出的原油量。那可是相当庞大的数字,”一位来自波湾产油商的消息人士说。

 

 

中东原油价格及对亚洲的出口情况

竞争升级

随着交易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石油贸易双雄已取代皇家荷兰/壳牌石油(RDSa.L)或维多等顶级交易商,成为主宰迪拜油市的后起之秀。

根据官网数据,联合石油在2003-2013年之间的石油交易量增加超过三倍。2013年时,创下270万桶/每日的交易纪录,这年的成交额增加将近18倍达到纪录高位1,020亿美元。

一位直接知悉情况的消息人士说,联合石油去年进行内部组织调整时,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中国团队,管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原油交易部位,交易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有交易商称,联合石化的交易策略也显现改变迹象。该公司在7月竞标买进五艘船货。

“联合石化的原油采购规模十分庞大,所以以前在市场有许多对手。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位超强对手--联合石油,”一位要求匿名的联合石化消息人士说。“双方的交易利益是相对立的。”

联合石油未回覆置评要求。联合石化拒绝置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