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下一轮调价恐难上涨

   2015-09-23 国际商报

99

核心提示:据测算,截至9月16日第10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46.90美元/桶,变化率4.19%,汽柴油零售价上调窗口如

据测算,截至9月16日第10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46.90美元/桶,变化率4.19%,汽柴油零售价上调窗口如约开启,其中汽油涨90元/吨,柴油价涨90元/吨,折合升价90#0.07元,0#0.08元。

油价上涨增加居民生活压力

成品油分析师胡慧春表示,成品油价格上调,无疑为当前疲弱的汽柴油批发市场注入一丝活力,但同时,国内油价上涨也抬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2.0%,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1.75%,这意味着我国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在此情况下,居民的银行存款存在贬值风险。而目前生猪、鸡蛋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使得国内物价水平面临上涨压力,而成品油作为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价格上涨将通过传导机制推高其他相关产品及行业的价格,进一步增加居民的生活压力。

分析师李杨表示,随着本轮零售价上调兑现,终端用油成本稍有增加。汽油方面,一辆私家轿车,在新一轮计价周期内,加满容积约60L的汽车油箱,将增加4.5元左右。若以月行里程为2000公里,每百公里耗油10L的私家车计算,新一轮计价周期内,大约增加7.4元左右的运行成本。因此本轮上调幅度有限,对私家车业者而言影响不大。柴油方面,以月行10000公里、每百公里耗油成本增加40L的柴油运输车为例,新一轮计价周期内大约增加150元左右。后期物流运输等行业进入活跃期,车用柴油用油量持续增加,再者加油站零售利润大幅萎缩,后期促销力度或将减小,因此对物流运输等行业影响相对明显。不过,目前油价仍处于低位水平。

汽柴油库存高企

胡慧春表示,原油价格暴涨、主营积极推价,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指引下,涨价初期,业者积极补库,市场成交出现短暂好转。不过,随着价格涨至高位、柴油终端需求回升有限,原油价格重新步入下滑通道,市场操作风险加大,业者对后市信心不足,假期过后,主营批发出货持续清淡,目前大部分主营销售进度欠量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其上涨的热情。综合分析来看,国内主营汽柴油价格将会延续稳中上涨态势,而后期若原油保持低位震荡态势,变化率处于负值内震荡,市场下调预期渐起,加之销售压力增加,不排除本月下旬国内主营汽柴油价格或面临下滑的可能。

上一周期内,山东地炼炼制胜利原油利润为-209元/吨,环比减亏80元/吨。因此风光背后的地炼仍在承受亏损之苦。近期山东地炼受库存低、资源紧张的带动,价格出现大涨,个别厂家累计涨幅达500元/吨,已创半年内最大反弹幅度。但由于其他炼油产品未出现较大上涨,炼油在强大利好下仍未盈利。

李杨表示,上轮零售价兑现下调以来,汽柴油批零价差延续大幅收窄格局。分析来看,尽管原油处于震荡下行趋势,新一轮原油变化率持续正向收窄,但上调预期未被改变,仅调整幅度有所打折。消息面利好提振市场,主营单位不断向上推价,对成品油批发行情形成有力反弹,导致汽柴油批零价差明显缩小。截至目前,汽柴油零售利润区间集中在800~900元/吨,千元高利润时代宣告结束。进入新一轮计价周期,原油震荡波动,消息面难以形成明朗指引。另外目前社会库存高企,尤其是柴油下游刚需依旧偏弱,成交难寻支撑,预计后期国内柴油价格稳中有跌,批零价差将有所拉宽;而汽油需求较为稳定,后期行情或保持高位坚挺,批零价差或进一步收窄。

下一轮调价油价或将不涨

李杨表示,由于国际原油持续震荡回落,进入新一轮计价周期后,变化率将转为负向区间发展,首个工作日幅度将在-4%上下。后期市场资源供应过剩仍将制约原油走势。另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不佳,且全球股市难逃熊市,对国际油价形成利空打压。但美国等部分主要产油国产量开始下降,市场资源供应后期将萎缩,对油价有一定支撑。短期内,市场利好利空消息并存,国际原油走势将继续震荡,由于油价已处于较低位置,下行空间有限,后期震荡小涨的可能性较大。综合来看,变化率幅度或收窄,新一轮调价小幅下调与搁浅概率并存。

胡慧春表示,下一轮发改委调价窗口将于9月30日开启。据分析,目前国际油价面临的压力有所加大。在前期空头释放后,目前多空的心态都较为谨慎,上周纽约和布伦特两市原油期货的多头和空头持仓都没有大的变化。如果市场利空因素再度累积,不排除油价有再度下行的风险。也就是说,若下一周期原油维持目前宽幅震荡走势,并使得原油基准价下跌1~2美元/桶,则下一轮调价将以下调落实。当然,若基准价反弹1~2美元,则不排除有搁浅的可能。也就是说,未来,围绕供应问题,国际原油价格或继续维持宽幅震荡,这将增加发改委下一轮调价的不确定性,但成品油零售限价出现连涨的可能性极小。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