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祭出新重器生逢其时 石油美元溃退

   2016-02-10 全球原油外汇

98

核心提示:贬值有利中国出口和转型,美国强势只对资本有好处,对美国再工业化没好处,没工业支撑,美国只会越病越重,

贬值有利中国出口和转型,美国强势只对资本有好处,对美国再工业化没好处,没工业支撑,美国只会越病越重,现在看他印钱买东西很爽。用一句话形容:看它起高楼,看它宴宾客,看它楼塌了。

现在全球的目光都盯着美联储加息,还有俄罗斯和土耳其无休止的“争吵”,这两者确实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大事件,而随着这两件事越来越明确,对市场的心理冲击已经逐渐减少。近期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已然跌破40美元重要关口(注:36美元附近)。而美元从12月3日的暴跌之后一直徘徊在97关口,摇摇欲坠。

目前,超过90%的机构和分析师普遍预测,美联储2月16日将加息,靴子一旦落地会使得全球的热钱回流美国;同时原油的暴跌,又会使得中东等国家投资在全球的石油美元同样回流到中东,这将使得新兴市场、欧洲面临非常大的考验。

据公开数据统计,沙特阿拉伯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已从全球其它市场已经撤走了700亿美元,刚刚过去的三季度,海湾国家又从全球其它市场撤资了190亿美元,这还仅仅统计的是海湾国家政府主权基金数据,要是加上公司、个人数据,恐怕更惊人。

据公开消息,沙特阿拉伯正在考虑将本国货币与美元脱钩,如果这件事发生,将使得新兴市场很多国家的货币暴跌,届时全球金融市场又是一片大动荡。

人民币汇率指数推出恰在加息前的节点上,可谓生逢其时

就在这个关口,我国又祭出了自己的新重器:2015年12月11日,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包括13种货币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其中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的权重为26.4%,欧元占比为21.4%,日元为14.7%。样本货币取价是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中间价和交易参考价。

这个指数的目的,就是要有个独立的人民币汇率评价体系,将目光的焦点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上移开,取而代之的是衡量人民币对若干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比价水平。上周人民币出现了连续的“阶梯式”下行,每天收盘价都接近当天中间价上方100点左右。全周人民币创下汇改“8·11”汇改以来最大周跌幅“人民币贬值”。

在美联储打算,以加息拉开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大对决的前夕,人民币汇率指数的推出,有利于打掉当前弥漫在国内的美元崇拜情结。这个情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致命陷阱,也是当下我国经济最大的危险所在。

凯投宏观首席我国经济学家MarkWilliams就指出,过去几年因为人民币只盯住美元,任何人民币兑美元走弱都会被市场解读为人民币贬值,引发市场担忧。在日前举办的“三亚·财经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美联储加息是个大概率事件,对人民币的贬值情绪不必过重,更不应该因此判断资金流向。但不用担心我国的资本会大量流出。

周小川曾提出,“十三五”期末,人民币将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相信此体系早在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前高层就已开始布局,之后,我国“拼尽全力”进入篮子后,就开始走上了贬值之旅,这是事之当然。

人民币要市场化,不可能只对应美元。也意味着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人民币有了自由兑换的比价,意味着我国有了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外汇价格锚定之物。这一变化对于我国至关重要。我国将允许人民币根据经济情况波动,根据各主要贸易地区进行波动,而不会绑死在美元这一棵树上,以避免美元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可逆的影响。

既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出口仍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主导着我国的制造业,屡屡与消费大国与金融大国美国绑定在一起,是不可思议的,相信也是决策层不愿意持续下去的局面。因此,在全球经济下行期间,再指望人民币再大幅上行是不现实的。

就在12月14日,央行数据公布,11月央行口径末人民币外汇占款下降3158亿元,至25.56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第二大降幅,而第一降幅来自于“8?11”的汇改后。再次引发部分舆论的担忧,笔者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国际化的货币,是不需要美元来背书的。守着一堆美元储备,去和美元竞争,顶多算权宜之计,若搞成永世基业,那就得不偿失了。

以史为鉴,日本当年用美元在全球收购,并言明要与美元争天下,它不知道的是,用美元与美元竞争,做得越成功,就是越失败。因为,这归根结底都是美元的成功,而不是日本的成功。清算日一旦到来,一切都打回原形。

日本失去20年,其实早已注定,因为它摆脱不了美元,所以未来依然暗淡。我国当前正在摆脱美元,这在年初还是看起来一个“疯狂”的想法,但现在正在决策层的布局中一步步接近现实。这是我国真正独立的标志,不然的话,国人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命运。期待着我大中华将要崛起的雄狮!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