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绿色发展纪实

   2016-06-14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121

核心提示:13年来,3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输往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促进了沿线

13年来,3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输往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促进了沿线14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60多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能源结构调整和民生质量提高。

西气东输管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国脉,不仅解了长三角、珠三角能源之“渴”,把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而且激活了沿途省区钢铁、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企业的发展潜能,形成了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对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腾飞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为助推东部经济率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2003年的年输送0.42亿立方米,到2015年年输送421亿立方米,分输用户由最早的几家到目前的308家。西气东输天然气福泽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近4亿人受益。将天然气从起源地送到沿线每座城市、每个家庭,让城市重现碧水蓝天美景,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西气东输每输送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替代标煤1300万吨,相当于减少61万吨有害物质、4400万吨二氧化碳酸性气体的排放。据不完全统计,西气东输管道给下游地区带来较明显的环境效益,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沿线当地煤炭消耗量减少3.9亿吨、减少污染物排放1400多万吨。

西气东输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管输商品量1821.7亿立方米、天然气销售量1741.8亿立方米,销售量和管输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4.4%和8.9%。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以西气东输为契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实行“新建无燃煤计划”,使天空变得更加湛蓝。

江苏,携手中国石油实施“气化江苏”战略,推进能源结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清洁低碳发展示范区。

广东,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全力推广天然气在发电、陶瓷、船舶、分布式能源等领域的利用,让清洁能源助力大气污染治理,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位居市场前沿的天然气管道运营企业,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近年来积极推动天然气利用进程,深化市场分析和趋势研判,着力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为天然气在中国的普及利用、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积极优化天然气运销储各环节,实现“保供”和“效益”双赢局面。公司扎实做好迎峰度冬工作,积极争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如东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地理优势,组织LNG串换,缓解内外供需矛盾;坚持落实“三保”原则,合理调整下游多气源用户、直供电厂、热电厂用户供气,有力保障高峰期安全平稳用气;积极优化销售流向,加大向高端市场区域、高端市场用户的资源倾斜力度。

2015年,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香港实现销量236.8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不断加大广东、江苏、福建等重点区域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展在役管线下游市场,将具备条件的电厂用户、大型工业用户纳入直供范围,努力扩大销售效益。灵活运用长、短期合同结合机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有力促进天然气销售。2015年,公司新增用户32家,实现销量10.1亿立方米。

为了让客户用上“安心气、放心气”,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培养用户忠诚度。公司将全过程、专业化的用户服务作为增值创效的重要推动力,持续完善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用户“一对一、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水平,深入挖掘用户价值;积极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资源组织能力,切实维护用户利益;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员优势,及时为用户提供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抢修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嘉奖和用户好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拳治理大气雾霾,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天然气作为当前最现实的能源选择,在发电、分布式能源及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势在必行。

未来5年,随着西气东输三线、中俄东线的建成投产,资源丰富、调度灵活、设施完备、供应稳定的全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将逐步完善。西气东输能源国脉,将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更加强劲的清洁动能。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