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区将建10万吨级航道 配套建设30万吨级结构码头

   2016-06-22 齐鲁晚报

78

核心提示:6月4日,船长242.8米、吃水11.3米的希腊籍油轮斯特沃(STAVRONISI)安全靠泊在东营港,刷新了东营港开港以来

6月4日,船长242.8米、吃水11.3米的希腊籍油轮“斯特沃(STAVRONISI)”安全靠泊在东营港,刷新了东营港开港以来靠港船舶最大长度的纪录。其实,这一纪录的刷新只是东营港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原油进口权放开后,东营港越来越“热闹”,东营港区由此也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原油进口权一放开,船多了、船大了

2016年前五个月东营港满负荷运转

6月4日,在东营港引航站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船长242.8米、吃水11.3米的希腊籍油轮“斯特沃(STAVRONISI)”安全靠泊在东营港中海油6号泊位,刷新了东营港开港以来靠港船舶最大长度的纪录。

在东营港大小共计56个泊位中,中海油拥有全港最大的2个5万吨级泊位。“今年前5个月接卸100余船次,接卸船舶的数量已经是2015年同期的两倍了!”中海油东营港有限责任公司外贸主管时振伟介绍,在接卸的轮船中,运载进口原油船舶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特别是在2015年,东营多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配额后,这一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

截至目前,该公司的两个泊位,仅外贸进口原油吞吐量就超过了60万吨,远超2015年全年35万吨的数据。“这还只是外轮直达东营港的数据,并不包含转水而来的小油轮。”原来,受东营港设计能力限制,10万吨级以上的大油轮无法直达东营港,而是需要到青岛、大连等地“转水”,通过5万吨级以下的小轮船转运。

港口业务繁忙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利润的增长。“2013年6月,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参建的两个泊位正式投用,到2014年,还是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公司副总经理梅庆文说,“到了2015年,吞吐量达到600万吨,已经扭亏为赢,今年完成1000万吨没有问题!”他满怀信心地说。

东营市港航局东营港分局局长杨阳感叹道,这一年来,随着东营多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配额,东营港外贸原油吞吐量直线上扬,带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船多了、船大了,显得咱们的码头建小了,港口也建小了。”他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港口处于全负荷运转状态,压港的轮船一度多达50艘。”

港区软硬件双升级

来了大船咱也能“接招”

原油进口权刚放开那会,东营港就“敏感”地嗅到了紧张的气息,这一点从东营港引航站的引航员数量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去年5月底,东营港招考了一个二级引航员,同时,从烟台港高薪聘请了一位刚退休的一级引航员。

“长度超过250米的船舶进港必须由一级引航员引航,高薪聘请一级引航员,除了为以后较大型的油轮进口做准备,还为了促进其他引航员成长。”杨阳说,目前东营港引航局的两位三级引航员已拿到二级引航员资格,“今年8月份,一个二级引航员要升一级,届时我们将拥有两个一级引航员,3个二级引航员。”

“从影响上来看,企业参建码头热情也高涨了许多,多家企业甚至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杨阳介绍,“拿10万吨级泊位来说,目前有投资意向的就有7个。”

杨阳表示按目前港区规划,两个5万吨级泊位已经最大,如想建设更高级别的泊位,则先要对港区整体规划进行修编。“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工作,争取尽快完成新规划。”

东营港区将建10万吨级航道

配套建设30万吨级结构码头

目前东营港区码头、航道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状态对东营港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正在计划建设10万吨级的航道,并配套建设30万吨级结构的码头。”杨阳介绍,这两个工程将大大提高东营港的货运吞吐能力。

10万吨级的航道配建30万吨级结构的码头,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转运,两者结合后让东营港具有30万吨的吞吐能力。“东南亚等地过来的油轮基本都是30万吨级别的,我们可以让30万吨油轮停在靠近港口的深水区,然后派出一艘10万吨油轮,从30万吨油轮上‘导出’10万吨原油。”杨阳说,根据测算,30万吨油轮装载20万吨原油的吃水深度与满载的10万吨油轮吃水深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卸下10万吨原油后,30万吨油轮也可以经10万吨级的航道靠港,这也就是所谓的过驳。”

“通过转运这种方式,两艘油轮都能够靠岸卸货,东营港实际将达到30万吨的吞吐能力。”杨阳介绍,吞吐能力提升后,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将大幅下降,“转水会提高运输成本,进口原油在大连转水一次,每吨原油得多花80元左右的运费,而通过过驳,每吨原油仅会多花6元钱,企业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东营港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学习其他港口的做法,争取设计一套适合东营港本地实际情况的建设计划,“建设10万吨级的航道并配套建设30万吨级结构的码头这两个工程预计将于7月份开始推进,明年5月份起动工兴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