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原油价格暴力上涨,已从2月的十二年低位反弹了86%。其实,原油价格上涨的背后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功劳,中国庞大的原油需求一直是支撑油价上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油价低迷之下,各产油国正疲于争夺原油市场。原油进口大国中国正大举进口石油,加快步伐补仓战略原油储备。中国今年为储备目的进行的石油采购量增加了一倍:中国原油进口今年增加16%,中国进口在2月份飙升至创纪录的每天804万桶。有分析表示,中国今年石油日均进口量或达到750万桶,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今年4月,中国再次超过美国,以每天进口796万桶原油的数量问鼎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当月,我国总共进口了3258万吨原油,是进口量连续第三个月超过3000万吨。
在过去的22个月里,我国月度原油进口量一共有7次超过3000万吨,第一次发生在2014年12月。当时,国际油价已经连续下滑了近半年,比当年6月底的价格低了近50%。北京悄悄的布局战略石油储备,这背后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外媒近日撰文分析中国原油进口情况,进口的强劲增长并不来自于需求,而是来自迅速增长的石油储备量。
相比于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原油与成品油市场更为担忧中国情况。虽然新闻媒体继续高度聚焦于英国公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原油与燃料市场的动态正在发生变化,可能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
有分析表示,表面上看,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的原油进口情况显得很稳健,今年1-5月进口同比增长16.5%,相当于每日大约749万桶。但有几个影响因素在发挥作用,使得进口的强劲表现容易造成误导。其实这里面很大的学问,中国决定公布石油库存数据,是为换来国际能源合作。中国期待与20国集团共同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而要形成这样的国际合作,就必须增加石油生产与消费的数据透明度。
中国决定公布石油库存数据,体现出通过国际合作稳定国际油价的信心。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经过11年的推进,一期4个基地虽然已悉数建成投入运行,但储备能力只有1.03亿桶;二期储备基地还在建设中,即便按照媒体披露,加上今年以来新增的8700万桶数量,中国战略原油储备最多也只有1.6亿桶左右,相当于70天左右的应急供应量,与国际上90天的储备目标相距甚远。
石油战略储备的增加,是中国想要控制油价的最基本的思路,众所周知,中国对于很多价格的限定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比较尴尬,国家重点关注油价,一方面在利用油价相对比较低来增加油的储备,这样从外的储备比自我生产更加划算,其次增加对油价的控制权,后期我们国人也可以自豪的左右世界油价的涨跌,这样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无可限量。
中国削减进口未来油价将下跌?
摩根大通公司分析师王颖等在6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充填战略石油储备库的进程可能正接近结束;随着油价暴跌,中国今年为储备目的进行的石油采购量增加了一倍。该行指出,停止战略储备目的的进口将导致该国石油进口量减少约15%。
中国不会定期公布其战略储备的容量或存储水平。摩根大通通过计算国内产量加上净进口,再减去被提炼成燃油或运往商业存储设施的原油量,来估计能进入战略石油储备库的原油量。今年这个量约为每天120万桶,大大高于去年的491,000桶,总计储备量达到4亿桶。
官方数据显示,5月原油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7.3%,今年头五个月减少3.7%。1-5月中国总共生产8,500万吨石油,相当于日产408万桶,较2015年同期日产量减少大约17万桶。这就是说,今年头五个月每日额外进口的近100万桶当中,至少17万桶只是在弥补国内的减产。由于中国的原油进口量触及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上限,油价或将暴跌20%,至近40美元/桶。自原油期货抵达去年冬季的低点以来,其价格目前已上涨了超过90%达到约50美元/桶的水平,但史密斯表示,市场在周五(6月10日)错过了中国市场发生的某些事情。
史密斯对外媒称,中国每天进口约100万桶原油实在是太疯狂了,他们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笔者认为,尽管不久前原油价格反弹到50美元/桶附近,但这一价格水平不能持续,未来油价还将下跌至10-20美元/桶。近期油价反弹与基本面毫无关系。油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加拿大的野火,以及由于政治动荡导致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的减产。但现在全球原油仍然严重过剩。
如果6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增长继续呈现放缓趋势,那么美联储利率调整将推迟至总统大选之后,9月加息的可能性也会大幅下降。如果6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强劲反弹,将意味着5月的非农就业报告只是偶然性失常,那么7月加息预期会减弱。因此,此次议息会议不容忽视,应被高度重视,因为系统性风险的破坏力会拖累油价走弱。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虽然短期英国退欧的风险因素得到释放,原油市场做多热情有所抬升,但油价反弹空间不大。由于欧佩克产油国持续扩增的势头以及中国需求力量趋弱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得到市场认同,并开始弱化油价涨势,加之未来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因素仍然偏多,油价续涨乏力,转入高位振荡的可能性较大。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