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烟台港至淄博输油管线已经投产,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也正在建设,部分缓解作了原油输送难题,但由于建设周期较长,管道运输能力不足依然困扰着山东地炼企业,短期内无法解决。这是中国化工报记者连日来在山东调查掌握的情况。
据记者了解,目前从港口到地炼企业都想加快管线建设,但现实却受多方因素制约。“新建原油管道面临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周期长、拆迁协调难等难题,进展缓慢、建设周期长,像日东管线(日照至东明)从建设到投产就用了4年。”山东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除了日照至东明管线,日照港还有意建设一条从日照到东营的原油输送管道,途经临沂、潍坊、淄博等地,为沿线的炼化企业提供原油运输服务。但是这一管道目前还处于计划论证阶段,离落地时日尚远。董家口到东营的董东原油输送管道已经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工程,也因规划路由手续等未得到批复,严重制约了前期进度。由沂水县政府、青岛港、正本物流公司和山东清沂山石化公司四方共同投资建设的青岛港至沂水县液体化工仓储管道,设计总长120余千米,年输送能力达2000万吨。项目在2015年6月举行了启动仪式,但据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目前“还没正式安装建设”。
除了手续繁琐、建设周期本身就比较长以外,记者了解到,建设运营原油输送管道还取决于港口硬件设施,需要港口具有大码头、大库区、便利的装车线等。“现在原油输送管道都是配套30万吨级原油码头,山东虽然港口多,但真正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的很少。”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输送有限公司孙庆峰站长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山东省内仅有日照港、青岛港和烟台港具备30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地炼企业最为集中的东营市为例,东营港突出的制约瓶颈就是大吨位码头少,该港口目前正在着手突破码头吨位瓶颈,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传统原油接卸大港也在加快升级扩能的步伐。日照港目前原油年进口量逾3亿吨,占到国内总进口量的一成左右。为增强原油运输能力,上半年日照港又开工建设了第三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
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地域条件、投资环境、政府管控等问题,山东地炼企业通过管道将原油直接从港口输送到家门口不可能一蹴而就,普及普惠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布局集中化和运输管道化,是未来国内地炼发展方向,山东地炼企业集中,应当在原油输送管道上有整体规划,规划不仅包括管网布局,也包括配套的港口建设等,通过上游的资源调配加大整合力度。
山东地炼面临物流瓶颈
2015年底,山东地炼企业一次加工能力近1.5亿吨/年,原油主要依靠进口。管线是原油运输最安全、便捷的方式,但山东省地炼油企业普遍受困于管线能力不足。
目前山东省内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兴建的主要输油管线有:日东管线、黄潍管线、莱昌管线及东营港管线。其中,日照港—东明石化的管线全长为462千米,原油输送能力为1000万吨/年,首站油库库容为40万立方米;黄岛港—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输油管线全长为176千米,原油输送能力为2000万吨/年,潍坊滨海港公用型保税库库容为400万立方米;莱州港—昌邑输油管线全长为106千米,原油输送能力为1300万吨/年,莱州东方港储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油库库容为80万立方米;烟台港—淄博原油管线全长为450千米,原油输送能力为1500万吨/年,烟台港配套油库库容为30万立方米。已投入运营的输油管线分别为莱昌线、日东线及黄潍线,与加工能力相比,管线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汽运仍是山东地炼企业当前主要的物流方式,其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低、物流成本高。其在运输装车、运车、卸车、停车四个过程都存在火灾危险性,而且汽运每吨原油的物流费用是180~210元,是管线输送的3~4倍。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