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石化物资供应管理实现赶超跨越

   2016-08-22 中国石化新闻网

47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九江石化认真践行价值型采购理念,以物资供应比学赶帮超竞赛为抓手,深入开展对标提升活动,针对

今年以来,九江石化认真践行价值型采购理念,以物资供应“比学赶帮超”竞赛为抓手,深入开展对标提升活动,针对薄弱环节多管齐下强化管理,夯实基础,提升绩效水平,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实现赶超跨越。

在日前总部发出的2016年上半年物资供应管理绩效考核指标情况通报中,九江石化综合得分98.6,在炼化企业中排名并列第五,进入总部排名前1/4。其中,需求计划达标率90.4%,较上年末提高16.3个百分点,远高于总部炼化企业平均水平。招标采购率75.9%,较上年末提高16.1个百分点,超过总部炼化企业平均水平。

1~6月,公司共完成物资采购总额4.97亿元,节约采购资金2,80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8.58%。

对标先进找差距

物资供应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泉”,降低采购成本1%,对利润贡献增长可达10%以上。

年初以来,九江石化按照总部开展采购管理对标提升活动的要求,从采购管理体制和机制、集中采购、招标规范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基础工作6个方面拟定20个问题,对标总部炼化先进企业,找差距求突破。

针对总部定性定量绩效考核指标,公司梳理出需求计划管理达标率、招标采购率、厂家直供率、框架协议采购率等物资供应管理的“短板”作为突破口,强化对“短板”指标的分析预警、整改提高、跟踪评价,助力“短板”补强;加强网上采购监管,由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公司将绩效考核指标分解到个人,做到责任环环相扣、层层传递压力、追标人人有为,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内部、外部考核力度,做到严考核,硬兑现,激发动能,促进双向提升。公司还将需求计划管理达标率纳入2016年效能监察项目,以确保成效。

专攻“短板”助提升

为强化需求计划管理,公司亮出“四招”,提高需求计划及时率、准确率。一是举办专题培训、点对点培训、面对面交流,加强指标宣贯释疑,对重点单位进行帮扶,指导需求计划提报人员规范操作。二是定期发布各专业物资的制造周期,每个月在局域网上通报各部门需求计划提报情况,及时提出预警。三是推进标准化采购,规范需求计划提报,控制需求计划变更项数,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四是加大考核力度,每个月对需求计划管理达标率低于80%的单位报企管部进行考核。上半年,需求计划管理达标率90.40%,同比提升16.09个百分点。

公司严格执行“能招尽招,应招必招”的相关制度要求,大力推进招标采购。加强与需求单位、审核部门沟通,研判采购形式,依法规范操作,优化招标预案、规范业务操作,积极推进公开询价和公开招标;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部门作用,组织研讨招标预案,优化招标预案和评标细则,保证招标成功率。

为提高评标质量,保证评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司从生产、经营、技术等各个部门,新增15名熟悉招标法规、经验丰富、清正廉洁、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骨干进入评标专家库,进一步提升了招标投标采购业务的规范性,招标流标率明显降低。1~6月,共提报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委托18项次,包括一单一招16项次,框架协议招标2项。招标采购金额24,775万元,网上招标采购率75.90%。

此外,公司加大易派客平台采购力度,强化易派客采购意识,使采购数量、采购商品种类数每月阶梯递增。1-6月,中心在易派客电子商务平台下达订单138笔,合计195.44万元,相比2015年度品种和数量大幅提升。

精细管理出效益

针对目前库存结构仍不理想的现状,公司把加强储备管理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坚持“堵疏 ”结合,源头管控,强化储备管理,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

本着“管计划也要管库存”的原则,将库存指标落实到个人,要求专业计划员做好MRP平衡利库,每月进行排名考核;指定专人随时跟踪库存动态,及时提出预警,预留整改时间;加强新增积压管控,加大需求计划提报及领用的监管、考核,严控新增积压物资产生,对新增积压物资的责任主体追究考核。同时,采取改代利用、供应商回收的方式,积极处置积压物资,千方百计为库房“瘦身”。2016年6月末,积压物资同比减少303.70万元,组织供应商回购800万吨/年工程余料305.02万元。

积极推进储备资源占有形式转变,加大“储物于商”的品种、金额,优化特殊储备物资;对原有特储物资目录进行筛选,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库存结构;加强应急物资规范管理,确保新建装置应急备用物资库存保管账、卡、物逐一对应。

公司以年度采购策略为抓手加强自采物资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科学理性采购,推行专家采购、开门采购,以市场研究为导向,通过物资成本构成分析,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努力推进各项物资管理绩效持续提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